陽曲縣殘聯立足縣域自然稟賦和殘疾人自身特點,因地制宜發展養蜂業,積極探索當年見效、穩定持續的殘疾貧困戶“甜蜜”扶貧之路。他們積極籌劃,選擇在今年適當的時間舉辦陽曲“蜂情”節觀光體驗活動,力爭將甜蜜的扶貧事業覆蓋到所有適合養蜂的建檔立卡貧困殘疾戶,以此帶動更多貧困殘疾人依托甜蜜扶貧事業脫貧致富。
養蜂讓殘疾人走上脫貧致富路
三箱優質蜜蜂能干啥?陽曲縣貧困殘疾人的回答是:能讓一個貧困殘疾人從此脫貧,走上脫貧致富路。
家住黃寨鎮城晉驛村的建檔立卡戶李改香身體殘疾,因身體條件一度對脫貧不抱希望,2017年4月,與同村七位貧困殘疾人免費領到縣殘聯扶持的21箱優良蜂群,零投入起步互助養蜂,5月就靠搖出的蜂蜜獲利。她積極性高漲,又代養了別人家的2箱,一年下來產蜜150公斤、繁蜂10箱,全年收入達1.6萬元,頭一年就嘗到了養蜜蜂脫貧致富的甜頭。
像李改香一樣靠養蜂賺錢的貧困殘疾人,在陽曲縣還有161位。從2016年起,陽曲縣在省、市殘聯和縣委、縣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以“六選六精準”全力推進以養蜂為主產業的基層黨組織助殘扶貧工程,選準主產業做到扶貧產業精準;選準推進村做到扶持區域精準;選準扶持人做到扶貧對象精準;選準幫扶人做到黨員結隊精準;選準扶貧模式做到扶貧模式精準;選準扶貧機制做到幫扶措施精準。截至目前,全縣已為15個村162戶建檔立卡貧困殘疾戶,每戶免費發放了價值3400元的優質種蜂,占全縣建檔立卡貧困殘疾戶近兩成,帶動100多名貧困殘疾人脫貧摘帽。
多方扶持 激發脫貧動力
殘疾人創業難,如何將脫貧門檻降到最低?陽曲縣殘聯在扶持殘疾人養蜂產業、建立行之有效的機制保障上下足功夫。“零投入產業啟動輸血、零距離培訓互動補血、零時差電商推動活血、零成本融資聯動造血”的“四零”扶持機制,是其在實踐中摸索出來的方法。
位于東黃水鎮河上咀村的陽曲縣瑞興蜂業專業合作社是省級殘疾人扶貧基地,“老掌柜”趙仕杰多年前因脈管炎致小腿截肢后專心養蜂,規模如今在太原市名列前茅。每年發放蜂種后,趙仕杰都要在陽曲縣殘聯的安排下,挨村挨戶為大家指導,現場演示解決難題。
陽曲縣殘聯組織殘疾人參加電商培訓,推進電商扶貧,養蜂戶殘疾人不出門就能借“電商”帶“土貨”出山,純正的蜂蜜銷售價也由15元升至20元。黃寨鎮大直峪村村民邊存仙培訓后自己開了微店,去年已銷售蜂蜜300多公斤,單此一項收入就比上年提高25%。
如何把貧困戶扶上馬并送一程,讓貧困殘疾人的致富路行穩致遠?針對有意愿擴大規模的養蜂戶,陽曲縣還在建檔立卡貧困殘疾人可享受5萬元貸款的優惠政策基礎上,廣泛宣傳市殘聯出臺的殘疾人自主創業小額信貸利息補貼政策,鼓勵更多的貧困殘疾人參與到自主創業、主動脫貧中來。
精準施策 順應殘疾人脫貧需求
殘疾人扶貧關鍵在一個“準”字。陽曲縣林業面積大,蜜源植物尤其豐富,對殘疾人扶貧有“吹糠見米”之效。涉及養蜂產業的10個村全部位于半徑2.5公里范圍內蜜粉資源充足的偏遠山區,殘疾人足不出戶就能養蜂采蜜,較其他扶貧產業優勢明顯。
在經營模式上,陽曲縣殘聯根據貧困殘疾人殘疾程度、貧困程度、年齡等諸多因素對癥施策,在自愿協商的基礎上實施多種經營模式:殘疾程度低、勞動能力較強的自立自養或互助共養,殘疾程度高、無任何勞動能力的入股托養或整村代養。“量身定做”的殘疾人養蜂經營模式,結合“四零”扶持政策等措施,順應了貧困殘疾人需求,真正做到缺啥補啥。
為了確保貧困殘疾人脫貧“一個也不能少”,陽曲縣還在實施中采取整村推進,把有意愿的貧困殘疾人全部納入幫扶范圍。泥屯鎮東青善村推行“村委+基地+貧困戶”的模式,村委出面聘請高水平養蜂能人,對15戶45箱種蜂集中管理養殖,利潤由貧困戶共享。
在保障服務上,爭取扶貧資金500萬元,新建河上咀養蜂生態園、店子底養蜂基地、蒿子坡養蜂基地,打造蜂文化博物館、產蜜繁蜂、實地培訓、蜂文化科普教育、健康養生蜂產品為一體的蜜蜂扶貧基地,打造陽曲本土蜂蜜品牌,新建了全省第一個蜂蜜檢測線和蜂蜜生產線,在蜂產品深加工上下足功夫、做好文章,推動殘疾人養蜂產業向縱深發展。本報記者張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