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冬臘月,時近新春,在小店區劉家堡鄉王吳村吳家老院里,吳會平一家人正在制作“豬胰子”。這是一種用豬的胰腺為主料,配以油脂、純堿、香精、冰糖、中藥等做成的傳統手工皂,59歲的吳會平和兒子吳保華的這門手藝已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豬胰子”的制作過程十分繁復,它的主要原材料是豬的胰腺。一頭豬的胰腺經過去除油脂和雜質后再提純,僅能制作出一塊四五十克的香皂。清理干凈的豬胰腺需要手工砸碎,一邊砸一邊加入炒過的食用純堿,這個砸的過程有時要持續一天多,這也是技術難度最高的一道程序。在砸碎的過程中,角度、力度甚至溫度的變化都會影響到成品皂的質地與色澤。“錘子要垂直于石板,力度要適中,聲音要清脆,這樣才能使其黏度和細膩度達到最佳狀態。”吳保華介紹說。原料砸爛到一定程度,再加入熬好的蔗糖、豬油、皂角水,并按照不同的功效放入大米、紅糖、中草藥等,按一定比例配好,攪拌均勻,然后在石板上“擦”,這個過程類似于“和面”,“擦”是為了使皂品更加綿滑,同時要挑出其中的雜質,進一步提純,之后就可以壓模成型了。
如今“王吳豬胰子”的經營主要靠吳保華,他是一名“85后”,大學畢業后回到家中,希望幫助父親把這門手藝發展壯大并傳承下去。憑著年輕人的創新和魄力,小吳不僅擴大了生產規模,改進了生產技藝,將小作坊辦成了公司,還通過查閱古書、改良配方,開發出紅糖皂、大米皂、竹炭皂等十幾個新品種,還在網上開了“王吳豬胰子”的品牌店鋪。“王吳豬胰子”遠銷省內外,有朋友甚至在香港見到過這個品牌。據介紹,“王吳豬胰子”的手藝大約是在清康熙年間傳入,在雍正年間曾作為貢品“進奉朝廷”,因其去污力強而不傷手,冬季使用能有效滋潤皮膚,深受喜愛。尤其是經常從事戶外勞動的人易造成凍傷、皸裂、腫痛,“豬胰子”都能有效防護治療。如今的“豬胰子”,已不僅是一種去污皂,改良后的配方也增加了一定的美容養顏功能,受到年輕人的歡迎。
在北方一些地區,老輩人把肥皂稱為“胰子”,吳保華笑著說:“聽上去很土氣,但祖祖輩輩都是這樣稱呼,這是我們一代代傳承下來的名字,是富有鄉土氣息的獨特產品,所以我們一直用這個名字,也不打算改,就要保留這份本色。”當被問到為什么大學畢業不選擇到城市工作,而要回鄉下來做這“苦力活”,他說:“祖傳的東西,要有人繼承。手工皂沒有工業原料,不摻雜、不摻假,所有原材料都是可以入口食用的,這里邊不光是手藝,還有一種精神,這個手藝傳承了幾百年,靠的就是一份堅韌和踏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