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期間,一家人走親訪友,小孩子有吃有玩,日常習慣改變,生物鐘亂了,難免會出現發燒、感冒、嘔吐腹瀉等狀況。孩子如何健康過節,山醫大一院兒科主任陰懷清專門支招。
天天美食佳肴,家家大魚大肉,吃多了,腸胃會悄悄拉響體內警報引發腸胃疾病,出現腹瀉。陰主任介紹,節日期間盡量不要打亂小孩平時的飲食習慣和規律,控制孩子的飲食量,控制肉類、干炸等油膩食物。如果是以奶粉喂養的嬰幼兒發生腹瀉,最好給孩子喝無乳糖配方的奶粉,以阻斷因乳糖不耐受引起的腹瀉。如果腹瀉同時還有發燒、嘔吐、精神萎靡不振等癥狀,就要及時就醫。
寶寶突然發燒,中醫認為是因為著涼、上火、積食,西醫則認為發燒是病原體感染所致(包括病毒、細菌、支原體等)。一般體溫超過38.5℃,需要考慮用退燒藥,有癲癇或高熱驚厥病史的孩子,在38℃時就要及時吃退熱藥,多喝水,并物理降溫。孩子連續兩天體溫超過39℃;2個月以下小嬰兒,中度發燒超過5天;或有發熱伴有腹瀉或呼吸困難、喉喘鳴音等癥狀,都要及時就醫。
春節期間也是流感高發季,家長帶孩子走親訪友,容易使嬰幼兒交叉感染,患上呼吸道疾病。再加上天氣如果異常變化,流感疫情也可能會加重。過年期間,應盡量避免帶孩子去人多的地方,減少外出活動。家里要注意開窗通風,給寶寶多飲水,多吃富含維生素的食物,保證睡眠,及時增減衣服。除了生病,異物卡嗓可以說是兒童最危險的意外之一,嚴重的甚至會引起窒息。兒童因食用花生米、魚刺等食物發生氣管或食管異物卡喉后,不要用饅頭吞咽或喝醋,也不要用手摳,應該讓孩子立即停止進食,采用“海姆立克急救法”,讓患兒俯臥在大人兩腿間,頭低腳高,然后用手掌適當用力在患兒的兩肩胛骨間拍背,將異物吐出。如果異物仍無法取出,應立即到醫院處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