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20個考古項目入圍 山西有三項
2018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初評結果揭曉
絳縣西吳壁遺址、聞喜酒務頭商代墓地、襄汾陶寺北兩周墓地
在元宵佳節之際,從北京傳來好消息,2018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初評結果揭曉,20個考古項目順利進入終評階段。根據投票結果,我省申報的絳縣西吳壁遺址、聞喜酒務頭商代墓地、襄汾陶寺北兩周墓地順利入圍,將在今年3月下旬角逐2018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獎項。
按照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評選章程的有關規定,中國考古學會第七屆理事136人、全國84家發掘團體資質單位具有初評投票權。初評階段,評選活動辦公室共發出選票220張,收到有效選票177張。根據投票結果,廣東英德青塘遺址等得票排名前二十的項目入圍2018年度終評。專家們在重要考古發現的學術意義上取得比較統一的認識,得票第一的項目獲得166票,位列前十的項目得票數均在120票以上。
山西絳縣西吳壁遺址位于絳縣古絳鎮西吳壁村南,由中國國家博物館、山西省考古研究所與運城市文物保護研究所聯合主持發掘,該項目因為被列入十三五規劃的“考古中國”重大課題項目的突破性成果,成為最大的亮點。2018年3月,聯合考古隊在西吳壁遺址開展前期工作,發掘面積達1100平方米,發掘出大量夏商時期冶銅遺存,發掘成果包括灰坑、灰溝、房址、木炭窯、冶銅爐殘跡等建筑構造。在房址內發掘出了冶煉銅時堆積的爐渣和燒土,在爐體內發掘出爐渣、爐壁、銅礦石等冶銅遺物。通過這次發掘,獲得龍山、二里頭、二里岡及周、宋等時期遺存,其中以二里頭、二里岡期遺存最為豐富。目前,西吳壁遺址是已知中國內地時代最早、規模最大的冶銅遺址之一,在當時具有較高的專業化生產程度。西吳壁遺址的發掘為研究早期冶銅手工業的技術與生產方式提供了直接的證據。
山西聞喜酒務頭商代墓地項目,由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主持發掘。2015年,盜墓分子在該墓地大肆盜掘時被發現,2017年至2018年底,由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牽頭與地方文物部門組成考古隊對此進行搶救性發掘。發掘面積5000余平方米,發現有墓葬12座、車馬坑6座、灰坑5個,其中帶墓道大墓5座,中小型豎穴土坑墓葬7座。出土青銅器、陶器、玉器、骨器等珍貴文物500余件。此次發現商代晚期大型高等級貴族墓地,是運城地區首次發現商代晚期貴族墓地,其出土的珍貴文物,為進一步探明晚商時期墓葬形制、結構等細節提供了重要依據。學術界認為,“晉南無晚商”,而聞喜酒務頭墓地的發現及發掘填補了這一空白,對了解晚商或先周的政治格局、商王朝與西(西北)其他勢力的關系提供了珍貴的新資料。
襄汾陶寺北兩周墓地,由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主持發掘,是一處春秋時期的高等級墓葬,于今年1月獲得“2018年中國考古新發現”入圍項目。該墓地自2014年至2018年9月,共發掘兩周之際、春秋時期墓葬共259座、祭祀坑87座、灰坑30余個。其中貴族墓葬19座,9座被盜,共出土青銅器130余件套。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王京燕稱,陶寺北墓地從西周末期延續到戰國時期,大中型墓葬的主人應是晉國分封到此地的貴族。其墓地中的貴族墓因襲著周人的傳統,他們伴隨了晉國的興衰,已確認是晉國的一處“邦墓”。春秋早期墓祭遺存、喪葬遺跡、衛國刻銘編鐘等文物的出土,都是填補東周考古空白的重要發現,為陶寺北晉國“邦墓”的研究填充和構筑了寶貴資料。(記者孫軼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