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新使命,新擔當。
2017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山西,對我省工作提出總體要求和五項重大任務。“實現資源型地區經濟轉型發展,形成產業多元支撐的結構格局”,山西著力破題。同年9月,國務院印發《關于支持山西省進一步深化改革促進資源型經濟轉型發展的意見》,將我省的轉型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作為我國唯一的全省域、全方位、系統性的國家級資源型經濟轉型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新時代賦予山西新的目標——建設資源型經濟轉型發展示范區,為資源型地區經濟轉型貢獻山西智慧和山西經驗。
歷史只會眷顧堅定者、奮進者、搏擊者,而不會等待猶豫者、懈怠者、畏難者。
按照習近平總書記指明的方向,“真正走出一條產業優、質量高、效益好、可持續的發展新路”,在省委的堅強領導下,堅持供改與綜改相結合的經濟工作主線,以“三大目標”為牽引,山西匯聚起轉型發展的磅礴力量。在走出改革開放以來最困難的時期后,山西經濟不斷躍上新臺階,經濟增速2017年以來連續8個季度均保持在6%以上,2018年經濟總量再次躍上了1.6萬億元平臺。全省經濟發展穩中向好、經濟結構持續優化、新舊動能轉換加快,轉型綜合改革示范區示范引領作用增強,高質量轉型發展邁出堅實步伐。
在資源型經濟轉型發展主戰場,三晉兒女不畏艱險、勇毅篤行,以建設“資源型經濟轉型發展示范區”為目標,擘畫山西壯麗宏大的時代新畫卷。
以項目引轉型,擴大有效投資,推動經濟結構持續優化
項目是經濟社會發展的載體,也是轉型發展的有效抓手。
2017年11月,在省委十一屆五次全會上,我省將2018年確定為轉型項目建設年。這是山西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加快轉型步伐、夯實發展基礎的重大舉措和具體實踐。擴大有效投資,優化投資結構,以投資結構帶動經濟結構調整是我省落實新發展理念、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重大決策和必然選擇。
青島啤酒太原公司易拉罐生產線從立項到投產僅用了5個月時間,盡顯“示范區速度”;潞安180萬噸/年高硫煤清潔利用油化電熱一體化示范項目全流程滿負荷運行,噸煤實現到升油再到克化學品的嬗變和價值提升;底特律新能源汽車生產項目落戶晉中,達產后預計年銷售收入可達324億元……一批大項目好項目的落地開工、投運見效,為全省經濟轉型發展注入強勁動力。
2018年,全省固定資產投資完成6050億元,投資結構發生重大變化,轉型項目投資占比達到62.1%,其中新興產業投資完成額占全省轉型項目投資比重達90%。
面對外部環境趨緊、環保約束強化,面對煤炭供求處于緊平衡、大宗商品價格繼續上漲,山西保持戰略定力,強力轉型,推動經濟結構持續優化。
持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效提升供給質量。我省堅定不移化解煤炭過剩產能,3年累計退出煤炭過剩產能8841萬噸,在全國率先實施煤炭減量化生產,為改善煤炭市場供求關系作出了重要貢獻。推動煤炭產業走“減、優、綠”之路,2018年全省煤炭先進產能占比達到57%,新能源裝機占比突破30%。
優先發展制造業,緊緊圍繞“中國制造2025”戰略,我省大力培育軌道交通、重型機械、通用航空等先進裝備制造業和新材料、新能源汽車、大數據等產業集群。太鋼“手撕鋼”享譽全球,太重自主化350KM標準動車組輪軸批量進入市場,吉利汽車晉中公司第20萬臺整車下線……曾經的“煤炭大省”向“制造強省”邁進。
2018年,全省規模以上工業中,煤炭工業增加值增長0.3%,非煤工業增加值增長8.2%,采礦業增加值下降0.2%,制造業增長9.2%,對全省工業增長的貢獻率達76.4%,工業結構反轉邁出堅實步伐。
以創新推轉型,加快培育新動能,構建現代產業體系
全力實施創新驅動戰略,我省引導創新要素集聚,積極構建以企業為技術創新主體、產學研相結合的自主創新體系,大力推動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3項“晉字號”科研成果榮獲2018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為我省創新發展再添底氣。其中,歷經17年磨礪,由山西省交通科學研究院主持研發的“重載水泥混凝土鋪面關鍵技術與工程應用”項目,已成功應用于重載機場、港口鋪面等工程中,取得經濟效益5.63億元。
堅持以創新為轉型發展的基點,我省一手抓新興產業培育壯大,一手抓傳統產業改造升級。2018年,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制造、新能源汽車等戰略性新興產業保持兩位數以上快速增長,傳統產業高端化綠色化智能化改造提速,經濟發展新舊動能轉換加快。
經濟領域重點改革向縱深推進,支持新興產業發展的體制政策體系逐步完善,支持民營經濟發展全面加力,全省創業創新活力不斷增強,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新模式加速涌現。2018年全省新登記市場主體增長12.1%,日均新設1600余戶;高新技術企業總數超過1500家,提前兩年完成五年倍增計劃;認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216戶,規上工業企業新增329戶,限額以上商貿流通企業新增937家。
以構建現代產業體系作為主攻方向,我省大力促進實體經濟、科技創新、現代金融、人力資源協同發展,推動新興產業集群集聚集約發展。裝備制造業快速增長,建筑業規模不斷擴大,現代服務業支撐引領作用更加突出。2018年,全省規模以上工業中,裝備制造業增加值增長14.5%,高技術產業增長16.3%,戰略性新興產業增長14.0%,均明顯快于全省工業。服務業增加值增長8.8%,占全省GDP比重達到53.4%,對GDP增長的貢獻率為71.7%,高于第二產業45.1個百分點。
多點支撐、多元優勢互補、多極市場承載、內在競爭力充分的現代產業體系正在三晉大地崛起。
以改革促轉型,形成新興產業集聚,增強經濟發展活力
“發展前進一步,就需要改革前進一步。”
我省以“改革決不能落后”的決心和“三個三”工作方法,狠抓基礎性、牽引性重大改革,率先開展企業投資項目承諾制等改革。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取得突破性進展,一批制度轉化為實踐成效,改革紅利加快釋放,經濟發展活力和動力明顯增強。
國資國企改革步伐加快。混合所有制改革有序推進,省屬二級企業混改比例達到70.9%;優化國有資本布局,推進專業化重組,山西路橋成功登陸A股;改革催生發展動力,省屬國企主要運營指標創2012年以來最好水平。
開發區改革創新發展成效明顯,“三化三制”改革深入推進,轉型綜改示范區加速成長,示范引領作用不斷增強。由太原、晉中8個園區整合而成的轉型綜合改革示范區,經過兩年的改革創新,先行先試,初步搭建了電子信息及其裝備,裝備制造及汽車,生物醫藥及食品,新材料及加工等4個千億級產業集群基本架構,形成轉型項目加快集聚的新格局;在“三個一”管理模式的基礎上,再以“一網通辦”對“六最”營商環境進行全體系、全流程、標準化的量化詮釋,走在了全國前列;形成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制度成果,牽引全省開發區“二次創業創新”。
2018年我省省級開發區總數達到64個,比2016年底增加39家,承接了80%以上新開工項目,承載了全省60%的新興產業。工業類開發區規劃面積達到2742平方公里,是2016年底的11.3倍。開發區正在成為全省轉型發展的主戰場、創新驅動的主引擎。
改革,正在改出我省創新力的根基,改出更蓬勃的發展新動能。改革成果,正如涓涓細流,漸成江河。
冬去春來,三晉大地,轉型攻堅戰猶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