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較真、認理,鄉村事情瑣碎又復雜,在很多人眼里鄉村調解工作是個出力不討好的事兒。但在“半道出家”擔任調解員多年的清徐縣西谷鄉人民調解員杜付生眼里,只要學會換位思考,法、理、情并用,鄉村調解其實并不難。
巧解廁所難題
3月底,清徐縣西谷鄉北云支村一個院里的兩戶居民因院內公廁的使用問題發生了糾紛,鬧到村委會。因情況復雜,村里立即聯系“西谷鄉矛盾糾紛聯調中心”,找杜付生幫忙。
“你們有委屈跟我講!”一見到前來求助的龐大爺老兩口,老杜一句話就拉近了老人的心理距離。
原來,70歲的龐大爺老兩口住在從父親那里繼承下來的老宅里,幾年前,老宅的其他幾間房屋,被親戚轉賣給他人。前些天,老宅的接手人突然把通往院內唯一廁所的角門給鎖上了,老兩口如果想上廁所,只能到200米外的村委會,極不方便。老人也試著溝通了幾次,可鄰居一直強調他們買了這幾間房,包括廁所在內的房后空地也屬于自己,不允許龐大爺老兩口使用。沒辦法,老人只好找村委會和老杜求助了。
考慮到對方當事人未到場,老杜決定上門調解。當天中午下班后,老杜顧不上吃午飯,就趕到龐大爺家現場調解。因涉及宅基地的劃分,老杜要求對方當事人盡快拿出憑證,同時也要求不得再阻攔老人使用廁所,解決了老人的如廁之急…… 這是“西谷鄉矛盾糾紛聯調中心”日常工作的一個縮影。如今,老杜“黑臉包公”的形象已在清徐縣十里八村叫響,成為新時代“楓橋經驗”的清徐代表。
“黑臉包公”上線
60歲的杜付生大高個,黑臉膛上還總戴著一副黑茶鏡,滿臉嚴肅,酷似影視劇里的“包公”。
他原本是東羅白村的治保主任,因為愛攬事、好管事的熱心個性,誰家吵架拌嘴,有了事故糾紛,都愿找他掰扯掰扯。十幾年的工作中,他積累了不少和村民打交道的經驗,再復雜的情況,他都能很快理清脈絡。2011年,西谷鄉成立矛盾糾紛聯調中心,便請老杜來掌舵。老杜“斷案”土洋結合、雅俗并重。有不講理的跟他急,他聲高氣壯嗓門大,那股聲勢派頭,再橫的人也要心虛幾分。他總說;“我站在公正的立場說話,誰有理向著誰!”這幾年來,更形成了“絕不偏袒,有一說一,從來不打‘偏官司’”的調解風格。杜付生還曾被評為我市優秀人民調解員,至今調解各類糾紛580余件。很多外鄉村民也慕名向老杜求助。去年10月的一天,一名中年人找到老杜家里求助。仔細一問,老杜才知道,該男子姓白,是徐溝鎮桃花營村的,因在外地打工,家里承包的4塊耕地分別轉租給他人耕種。2017年,為要回自家的耕地,他把其中一個承租人告上了法庭,卻遲遲未解決,另外三塊地的糾紛更是遙遙無期。得知老杜調解得又快又公道,他就慕名找上門來了。
起初,老杜心里也沒底。調解時老杜把幾家人叫到一起,讓他們心平氣和地講講自己的要求。在老杜的努力下,幾家人沒有了法庭上的劍拔弩張,再加上白師傅拿出了1991年承包土地的憑證記錄,幾名承包人也松了口。最終,經幾次協商,白師傅順利拿回了自家承包的土地。 鄉里鄉親,常年居住在一塊,人緣親情緊密相連。調解不僅要講法理,更要顧及鄉情,善用鄉情,以鄉情打動雙方的內心,讓調解更有溫度,才能讓彼此長久和順。
走鄉村促民和
在清徐縣的鄉間,“黑臉包公”老杜并不是唯一的鄉村調解員。調解員閆保艮曾榮獲“省城先進人民調解能手”,柳杜鄉還掛牌成立了“張繼源品牌調解室”。在全縣形成了縣、鄉、村、企、行業“五位一體”的238個調解組織,選派各類專兼職調解員334人,探索運用“網上調解”“視頻調解”“微信調解”等新方式,緊緊圍繞大棚房改造、征地拆遷、勞資糾紛、環境污染、交通事故、醫患糾紛、村礦(企)關系等重點領域,抓早抓小抓苗頭,將各類社會矛盾風險化解在萌芽狀態。 去年以來,全縣共排查預防和調處化解矛盾糾紛1585件,未發生民轉刑、民轉治、民轉民商事等三類案件。本報記者魏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