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我市結婚登記32485對,離婚10725對。2018年,我市結婚登記31325對,比上一年少了1160對;離婚10866對,比上一年增加141對。昨日,記者從市民政局獲悉,繼2017年我市離婚量首次破萬后,2018年我市離婚量繼續走高,而結婚量不增反降。
人人向往幸福美滿的婚姻。然而,隨著時代發展,面對快節奏的工作和生活,以及巨大的社會壓力,夫妻想要“白頭偕老”并非易事。婚姻也變得舉步維艱。越來越多的人沖出“圍城”,逃離婚姻。據市民政局統計,2018年我市結婚31325對、離婚10886對,其中小店區結婚6203對、離婚2119對,迎澤區結婚4395對,離婚1480對,杏花嶺區結婚4665對、離婚2022對,尖草坪區結婚2400對、離婚863對,萬柏林區結婚4718對、離婚1663對,晉源區結婚1805對、離婚667對,清徐縣結婚2641對、離婚552對,陽曲縣結婚1206對、離婚358對,婁煩縣結婚1231對、離婚524對,古交市結婚1673對、離婚549對,高新區結婚207對、離婚38對,經濟區結婚181對、離婚51對。2018年6月6日,市民政局在迎澤區政務大廳成立我市首家婚姻家庭社會工作服務站。該服務站與迎澤區婚姻登記中心對接,主要通過“社工+婚姻家庭咨詢師+志愿者”的聯動,開展咨詢輔導、婚戀指導、矛盾調解、家庭教育等公益性婚姻家庭社會工作。
孫亞宇是該服務站的負責人。她說,出軌、家庭暴力、三觀不合、感情破裂、婆媳不睦、不良嗜好、兩地分居……離婚的原因很多。離婚的夫妻中,女性提出離婚的越來越多,這是當今社會女性受教育程度提高、經濟獨立、社會地位提高的一種表現。
“有一對90后,領結婚證才兩個月,就為一些家庭瑣事,鬧著來領離婚證。”孫亞宇分析,“閃離”的多是80后、90后。他們往往對自己認識不足,對另一半以后會變成什么樣子有錯誤的預期。走過戀愛期,進入柴米油鹽的現實婚姻,夫妻雙方都會發現與理想差距太大。如果彼此互不相讓、遷就,就往往選擇離婚做了斷。同時,80后、90后離婚案例中,父母插手過多,婆媳不睦、丈母娘女婿不和,也是導致離婚的原因。
對于離婚量持續走高,結婚量卻逐年下降的現象,孫亞宇分析原因時認為,如今的社會壓力大,誘惑太多,越來越多的人想沖破婚姻家庭的束縛。還有就是,有車有房是結婚的鋼需,高昂的結婚成本,讓經濟條件有限的很多男青年望而卻步。再有,80后、90后多是獨生子女,大都以自我為中心,不想為誰而改變自己,不會為了誰而讓自己受委屈。另外,還有些人看多了身邊太多破碎的婚姻,似乎越活越明白了,單身久了,七大姑八大姨的社會輿論,都不再重要了,洗衣做飯,縫衣服,除了生孩子自己啥都會,真心覺得沒必要找個人搭伴生活。但是,不管是何原因,似乎都印證了那句廣告詞:結婚就要趁早,不然等你想明白了就不想結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