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源區的野莊村,沒什么名氣。七彎八拐后,田野中出現一片院落,院里一幢二層木構建筑,灰黑色的屋頂,黃色的木格窗,外墻粉刷成純白色,更顯寂靜安然。
靠近“山西老榆木藝術博物館”“山西老榆木傳統技藝傳習所”幾塊招牌,才赫然發現這些房屋一點也不簡單,鄉下人覺得毫不起眼的榆木舊料,不僅在這里展現得精美絕倫,更通過技藝的“傳習”而獲得“重生”。
博物館和傳習所的女主人名叫劉洋,憨厚樸實的外表下,潛藏了一顆蓬勃跳躍的文藝心。“今天特意捯飭了一下,平時就是一個灰頭土臉的木匠。”劉洋爽朗地笑著,大咧咧的個性一覽無余。
跨過老榆木博物館的木門檻,隨劉洋進入她的木頭世界。青灰色老城磚搭起的照壁前,是劉洋親手制作的木雕,移步往里,是成百上千件她多年收集、制作的家具和生活用品,滿室彌漫了淡淡的木香。
“這是我自己的桃花源,整體風格都是我設計的,希望來這里的人能喜歡。”劉洋介紹說,自己上學時學的是國畫專業,畢業后斷斷續續地做了多年的裝修設計,直到10年前才和老榆木真正“相遇”。
“我的父親是木匠,也許是遺傳,也許是命運,學了多年國畫,最終我的事業還是落腳到木頭上,而且還是山西人最常見的榆木,也許這就是緣分。”劉洋說,“榆木疙瘩”常被人當作貶義詞,形容人不開竅,頑固不化,但也從另一個方面說明了榆木的結實耐用,所以山西人喜歡用榆木做家具。“我喜歡榆木,因為它樸實無華、經得起打磨,這一點和我的性格有點像。”
多年前,劉洋去深圳一個家具廠參觀,看到人們把廢木料打成粉再和膠混在一起,做成密度板、顆粒板等家具板材,當時的環境和刺鼻的氣味,劉洋至今忘不了。回到太原,她決定還是以山西本地產的老榆木為原料,制作自己設計的“放心”家具。身邊做家具生意的朋友,有的經營著市面上難得一見的船木或烏木,有的做著高檔的紅木、花梨和雞翅木,他們賠了賺、賺了賠,一些人生意越做越大,也有一些人賠本之后轉行,只有劉洋還一心堅守著她的“老榆木”。
劉洋選的老榆木,都是經過長期使用的老屋房梁。這些木料歷經歲月磨蝕,積沉了溫潤厚重。堆放在院子里那些晦暗又粗糙的老木頭,經她老料新作,全都重新煥發生機。淡黃色的木質,清晰自然的紋理,像一幅幅風景畫呈現在人們的面前。
劉洋的木作,全部都是中國傳統木匠工藝最智慧的榫卯結構,沒有一顆釘子,也不用一點膠粘。“但現在能從事這項傳統技藝的工匠越來越少,并且多數都在60歲以上。如今的年輕人很難靜下心來做這行,傳承是一個大問題。”于是,劉洋在2017年開設了傳習所,免費招收木藝愛好者學習木作技藝,讓大家通過手摸眼看,親身感受做木匠的快樂。來這里的人,可以做自己喜歡的板凳或魯班榫,也可以做車模、航模等玩具,覓得久違的田園氣息。
劉洋說,木頭是有療愈功能的,最近她與幾個年輕人開發了一款桐木啞鈴文創產品,啞鈴用的是木桿,手觸的感覺很自然親近,讓人們在運動中也能找到詩意的感覺,也希望可以為二青會增添亮色。
去年,劉洋被確定為晉源區非物質文化傳承人。為了光大工匠精神,她的園子即將成為“晉源工匠孵化園”,除了交流傳承木藝文化,還增加了古琴、大漆、木雕、陶藝、刺繡等傳統技藝研習,是晉源區總工會重點扶持的“工匠之家”。
“老榆木最經得住推敲、打磨,做人也要像榆木一樣,經過歲月考驗,依然堅守初心。”劉洋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