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達橋、十號線橋和迎賓橋,均由市住建局所屬市政開發中心承建,是位于太原南部的三座新建跨汾河大橋。昨日,記者采訪得知,上述大橋的橋體施工均已完成,即將迎來正式通車。伴隨著汾河三期蓄水,這些橋梁宛如點綴在汾河玉帶上的一顆顆明珠,不僅大幅改善了汾河兩岸的交通出行狀況,而且成為南部區域新的地標式建筑。
太原市政開發中心副主任杜建文介紹,這三座橋梁,由北向南依次是通達橋、十號線橋和迎賓橋,彼此間隔約2.5公里,均坐落在汾河三期范圍內。這三座全互通跨河立交橋,造型別致、規模巨大、雄渾挺拔。
其中,通達橋位于三座橋梁的最北端,是我市跨汾河大型橋梁中首座懸索橋,是在拆除原有的小店汾河橋后,在原址上建設的新橋。通達橋的主橋長416米、寬47.5米,拱形主塔寓意為“時代之門”,凸顯出雕塑感。據悉,大橋的兩根主纜共計由9298根平行鋼絲組成,總長度約4000公里,相當于從哈爾濱到烏魯木齊的距離,及赤道長度的十分之一。中交一公局三公司的通達橋項目經理白俊林介紹,通達橋的主塔高123.471米,是我市已有的祥云橋、北中環橋、南中環橋、攝樂橋等跨汾河橋梁中“個頭”最高的,高度也超過了十號線橋、迎賓橋。他表示,現在通達橋的施工作業全部完成,主線為雙向六車道,照明、交通標示牌等也已安裝到位,已經具備了通車條件。十號線橋位于通達橋的南側,西臨晉陽古城,跨越汾河,東接太原綜改區,全長2025.81米。主橋橋型選擇古典與現代結合的下承式鋼桁架拱橋,造型獨特。拱橋是傳統特色明顯的古老橋型,形如彩帶、態似彩虹,優美的弧線清新悅目,氣質典雅,給人一種富有彈性的力度感。拱的形式采用鋼桁架結構,極具現代氣息。在拱腳外側對稱設計了橋頭堡,給人一種大氣磅礴的直觀感受。項目總工文杰介紹,目前大橋施工已經全部完成,十號線橋設計時速為60公里,主橋寬47.5米,雙向八車道,是二青會舉辦期間前往場館的重要通道。
在迎賓路至太茅西路之間的汾河上方新建的迎賓橋,主橋全長420米,整體橋型以“龍騰云霄”為設計主題,詮釋龍城太原幾千年的歷史文化,彰顯太原近年來經濟騰飛的時代特點。主橋是采用傾斜獨塔空間索面異形自錨式的懸索橋,通過拉索與主梁連接相互呼應的傾斜橋塔形態,看似騰空的巨龍,猶如龍驤云起,具有蓄勢待發、龍騰云霄之勢,予人精神振奮之感。在施工中,迎賓橋重達1300噸的主橋鋼塔豎轉,創造了國內同類型橋梁中,單肢鋼直塔牽引豎轉重量之最。目前,這座大橋的橋面、橋體施工已全部完成,僅剩部分路標標識牌還在安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