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樹環繞的天龍山公路。牛晨陽攝
青山環繞,綠樹掩映中,一條神態威嚴的銀灰色巨龍傍著天龍山山脈走勢,盤旋而上,直沖云霄,這是7月15日記者驅車進入天龍山區域防火旅游通道的第一直觀印象。天龍山區域防火旅游通道全長30公里,由天龍山連接線、西山旅游路、天龍寺路、觀音塔路、窯頭村路、小牛線,及舊西山旅游路等7條道路和天龍山隧道組成。自2018年5月開建以來,就被賦予了綠色、創新、協調的發展理念。在建設中保護,在保護中建設,為太原經濟發展再鑄引擎,為百姓生活再添紅利,為生態環保再修屏障,成為這項工程的建設標準。目前,天龍山區域防火旅游通道已基本竣工,其建設理念、經濟效應的彰顯,成為我市還綠水青山,造金山銀山的“最佳樣本”。
這是一條生態之路
走進天龍山風景區,空氣清新,景色怡人。憑欄遠眺,滿目皆綠,耳邊不時傳來鳥鳴聲。
誰也想不到,在不久之前,這里的山坡還處處裸露著砂石。春秋兩季,風沙漫漫,讓行人苦不堪言。
市民王麗娟感言,旅游通道的建設疏通了天龍山的脈絡,為山體披上了綠衣,“現在的天龍山,綠樹成蔭,儼然就是個天然氧吧,來此游玩,感覺特別洗肺,讓人身心愉悅。”
生態效應彰顯的背后,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綠色協奏”。
中鐵十二局集團負責天龍山區域防火旅游通道建設的總工賈成林說,這里土質松散、山體滑坡近十處;多年地質運動造成山體下方有600平方米的采空區;富含煤礦,山底瓦斯含量高,都為天龍山區域防火旅游通道工程建設帶來了難度。
“當然,最大的難度還是對綠色植被的保護”,賈成林補充,作為全國最大的白皮松自然保護區,天龍山陡峭的山勢和脆弱的環境讓這里的每一棵松樹都顯得彌足珍貴。“我們進場前就把保護白皮松作為工作重點,通過安裝霧化降塵設備、用草繩裹樹的方式,細心呵護著每一棵樹木。”
凡進出工地車輛必須清洗輪胎,既要做到工地干凈整潔,又要做到沿路樹木一塵不染。實行專線轉行的運輸方式,劃定專用材料運輸線路,廢土棄渣全部在規定時間段內運至指定位置。利用原有“禿地”搭建工棚,劃定人員活動范圍。規定責任區域、指派專人分區負責綠化和自然保護工作。為了保護環境,中鐵十二局集團群策群力,因地施策。賈成林直言,“施工平臺占用的土地以平方米計算,除宿舍區和拌和站外,其他材料均在很遠的工廠加工,力爭少占地或者不占地。”
建設初期,隧道入口原計劃在山體中間開鑿,但考慮到破壞綠色植被多,被否定。“建設的初衷是人與自然的共生,建設的準繩是還綠于山,還綠于人,為此,我們重新規劃了入口。”
此外,還針對七八處滑坡、破碎山體等地質災害點進行了治理加固,修復了山體穩定了邊坡。
邊建設、邊維護、避免了反復作業,環境保護的成本累積,極大減輕了后期植被恢復的壓力,縮短了時間。建設過程中,旅游通道的生態修復總面積達到了130公頃,綠化修復山體總面積96公頃,栽植喬灌木71.5萬株。天龍山區域防火旅游通道的建設以嚴格的生態保護為底線,將生態效益的評價放在優先的位置,堅持生態先行,交出漂亮答卷。
這是一條經濟之路
天龍山位于晉祠西約11公里處,公元560年(北齊皇建元年)興建天龍寺,山以寺得名。其東西兩峰的懸崖腰部分布有石窟,有東魏、北齊、隋、唐開鑿的24個洞窟,共存石窟造像1500余尊,浮雕、藻井、畫像1100余幅。此前,只有一條盤山路可以抵達天龍山,并且年久失修,毀損嚴重,加之山高彎急坡陡,往返十分不便。
導游劉莎表示,“之前帶游客們看景,道路顛簸不說,還格外費時間,現在不同了,同樣往返一日,以前只能看一個景點,現在能看三四個。”
的確,天龍山區域防火旅游通道的建設,在為太原鋪就生態之路的同時,也開通了一條經濟之路。
龍山石窟、蒙山、太山、窯頭村……依山而建的旅游景點如同珍珠般被有機串聯,打通了各大景區之間的聯系,構筑起了四通八達、縱橫交錯的交通路網,形成“旅游+發展”的生態旅游格局。
與此同時,全長2147米的天龍山隧道,作為全省唯一的兼消防旅游于一身的市政隧道,在建設過程中,采用全封閉隔墻將行人和車輛分流,既利于行車安全,又利于在出現險情時快速疏散人群。這種人性化設計,在我國市政隧道中十分罕見。貫通后,將直接連接天龍山防火旅游通道與西山防火旅游通道,極大縮短市區與天龍山的距離,提升防火應急反應速度。
“真的不一樣,以前春季,天干物燥,路也不好走,為了保護白皮松資源,只能封山,市民和游客都很遺憾。”劉莎坦言,防火旅游通道在延伸景觀的同時,也為天龍山防火構建了“保險墻”,“一舉兩得”。市林業局相關負責人補充,天龍山有珍貴樹木數十種,每一種都彌足珍貴,是國家的“綠色瑰寶”。春秋兩季,天干物燥,旅游通道解決了森林防火道路不暢的問題,方便了消防車輛的通行,最大限度保護了森林資源,守護了生態環境,為推動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相互相協調、相互促進起到了積極作用。
這是一條轉型之路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
天龍山區域防火旅游通道的建設,只是我市堅定走好轉型發展之路,建設文明開放富裕美麗太原的一個縮影。
在轉型發展,創新發展的征程中,全市深入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堅定轉型升級、堅持創新驅動,以新的發展理念引領新的發展之路;堅持生態優先、堅決鐵腕治污,以綠水青山增進人民生態福祉,將生態文明建設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并初步取得了“山變綠、水變清、城變美”的成效。
市社會科學院相關負責人表示,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天龍山區域防火旅游通道的建設,進一步加強了天龍山綠色屏障防風固土的生態功能。同時,全面拉長了景區輻射范圍,提升了太原旅游的價值品位,成為吸引投資、聚集人氣、開發項目的“聚寶盆”,切實做到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同步提升,實現了百姓富、生態美有機統一,助力了本地經濟良性循環。他說,“尊重自然、順應自然,太原堅持在經濟發展過程中不破壞生態環境和減少資源循環消耗,是還青山綠水,造金山銀山的真實寫照。太原市創先綠色發展、低碳經濟和循環發展的新經濟模式,既為人們搭建了‘生態長廊’,也為經濟旅游帶的形成和發展提供良好的交通條件,輻射帶動周邊旅游區域整體發展和提升。這一舉措,功在當下,利在千秋,必將會讓古老的太原煥發生機、重放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