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7月1日,法國《堪培拉日報》刊登了75位諾貝爾獎獲得者發出了聯名倡議:“如果人類要在21世紀生存下去,必須要回到2500年前,從中國孔子那里尋找智慧!”,每到大一統的和平年代,儒家文化就會回到大家的視野,被大眾所需要,近年來,儒家文化又被重視起來。
儒家的四大圣人是孔孟朱王,孔子、孟子、朱熹大家都熟知,王陽明大家了解的相對較少,但是近年火了起來,一方面是他的哲學思想對當前浮躁的社會有指導意義,另一方面是有新鮮感。
儒家文化發展到宋朝,出現了一個新的高峰,程頤、朱熹創立程朱理學,主張萬物皆有一個天理,存天理去人欲。什么是天理?什么是人欲?舉個例子:肚子餓了要吃飯是天理、肚子餓了要吃美食是人欲。兩位還強調格物致知,萬物都有理,要去研究萬物,找到萬物的規律,同時還要上升到哲學層面,逐日認識事物之理,積累多了就能融會貫通。
程朱理學有兩個問題。一是要求很嚴格,導致大部分人都不能完全按程朱理學的要求行事,很容易就變成滿口仁義道德但是自身又做不到的偽君子;二是強調格物致知,每遇一物都要去格,難度較大,較真的王陽明格竹子格了七天七夜把自己格的暈倒了,還沒有格出來竹子到底存在什么道理。
王陽明是個特別聰明又從小立志做圣賢的人,儒、釋、道都經過嘗試了之后,最終創建了自己的王陽明心學,成為一代圣人。
《知行合一王陽明》度陰山著,作者以講故事的方式,通過介紹王陽明的生平故事來說明王陽明心學的創立過程和核心思想,使得學習王陽明心學變得有趣而不枯燥。
王陽明出生了明代中期,父親王華在王陽明10歲的時候就高中狀元。王陽明從小就立志不俗,當時的普通人一般想的就是科舉金榜題名做大官,最好是高中狀元,但王陽明對做狀元并不感興趣,他有更高的目標,那就是做圣賢。他12歲的時候問老師什么是天下第一要緊的事,老師說當然是讀書科舉了,王陽明則認為天下第一要緊事是做圣賢。
王陽明是一個做事特別投入的人,學了朱熹的格物致知之后,曾經對竹子格了七天七夜,直到把自己格的病倒了,有這樣高投入度的人,研究任何東西都能成為專家。
成為圣賢有四個途徑,就是“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年少時候的王陽明覺得為萬世開太平相對比較容易實現,于是鉆研兵法,并經常組織同學逃課排兵布陣,自己練習騎射,并曾到關外蒙古人那里練習摔跤。王陽明年輕的時候一直在軍事、儒學、道家、佛教之間苦苦尋找成為圣賢之道,并都有非常深入的認識。發現佛教要人拋棄七情六欲,背妻棄子,不符合人性,果斷拋棄佛教;開萬世太平需要平臺,在父親的引導下又重新開始學習儒家經典參加科舉,走上了官場。
在官場上王陽明并不順利,從未進入核心領導層。年輕的時候主要是打醬油,后來因為上書彈劾太監劉瑾,被下到錦衣衛大牢打的半死,被發配到貴州龍場這個條件特別惡劣的少數民族地區當驛站站長,也就是在這里,王陽明發生了著名的“龍場悟道”,得出王陽明心學最重要的理論:心即理、知行合一。朱熹強調格物致知,從研究外部事物掌握事物的真理并提升到哲學層面,而王陽明則認為真理就在我心中,遵循良知去做事就對了。王陽明舉了個例子:比如孝敬父母,并不需要去研究怎么孝敬父母,只要你一心想著孝敬父母,你就會做出孝敬父母的事情。王陽明心學跟程朱理學的最大區別就在于理是存在于心,存在于良知的,與生俱來的,不需要從外部探尋的,這樣就節省了很多探尋理的時間,順著良心直接去實踐就可以了。同時也少了理學的很多條條框框,凡事聽從內心的良知,使得王陽明心學不會像程朱理學那么刻板。佛教禪宗也主張善惡存于心,王陽明心學在明朝一直有不少人認為就是禪宗,王陽明心學在態度上主張積極入世,不拋棄人倫,而佛教是消極避世;在行動上,王陽明主張知行合一,用良知指導行動,強調“事上練”,而禪宗則是什么也不做,閉目靜坐,眼不見為靜。
王陽明悟道之后開始講學,擁有非常多的弟子,但在當時攻擊王陽明的人也不少,這些人是朱熹的忠實粉絲,認為王陽明的思想是異端,甚至有一年的科舉考試的考題是如何看待王陽明這樣的異端,有些王陽明的弟子直接放棄考試,有些按王陽明的心學思想答題居然也考中了。王陽明對這些指責采取的是不回應的態度,也要求弟子們不去辯論,他認為真理不是靠辯論得出的,他晚年對自己的心學理論更加堅信,對自己學說的高度自信以至于在世人看來有點狂妄,由狂入圣。
王陽明在軍事上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有人認為王陽明是明朝第一戰神。作為一個瘦弱多病的文人,王陽明在中國南方取得了巨大的軍事成就。當時江西、福建、廣東一帶由于貪官污吏橫行,導致官逼民反,出現了大大小小上十個土匪集團,幾千人幾萬人的都有,依賴于險惡的地形,打贏了一次又一次的反圍剿勝利,危害十多年。朝廷多次派大兵征討,浪費了大量的銀子,都無功而反。而從未打過戰的文人王陽明到了江西之后,居然在1年多的時間里面,用1萬人的兵力搞定了所有幾十萬憑險而守的土匪,投入產出比極高。
后來寧王攜江西官員叛亂,手里無兵的王陽明迅速組織當地還未叛變的政府力量,臨時拼湊了8000人,打敗寧王的7萬大軍。王陽明先是造謠,聲稱各路大軍正在奔向寧王老巢南昌,讓寧王在南昌呆了十多天,貽誤戰機,也為王陽明提供了準備時間。寧王知道受騙之后,揮軍北上,一天就攻克兩個重鎮,王守仁又通過離間計讓寧王不相信自己的謀士,延緩寧王攻打南京的時間,讓寧王先攻打安慶。王陽明通過圍魏救趙之計,攻打南昌,通過攻心,使得南昌的防守快速潰敗,占領南昌,寧王回師救援,雙方大戰于鄱陽湖,王陽明生擒寧王。如果沒有王陽明,寧王很有機會快速占領南京,在明太祖陵前稱帝,南方很多城市就會不戰而降,劃江而治,進而圖取北方,當時的天子朱厚照可謂明朝第一昏君,鹿死誰手,還不好說。王陽明用了43天就生擒寧王,朱厚照還非要幾十萬大軍御駕親征,勞民傷財,還把寧王放了自己重新抓一遍才過癮。在王陽明生命的最后一年,還奉命到廣西剿匪,使得土匪不戰而降。
王陽明在戰場上足智多謀,善于攻心,而自己的內心卻非常強大,不動如山,士兵在前線拼殺的時候,王陽明大部分時候在安靜的給學生講課,只有收到情報的時候才中斷下講課,安排部署作戰計劃,回來繼續講課。王陽明一生從無敗績,并經常不戰而屈人之兵,運用心理攻勢用少量兵力迅速擊敗敵人。王陽明的戰功跟年輕時的軍事積累有關系,跟王陽明悟道鍛煉了自己強大的內心、對世間人心的深刻洞察也有很大關系。昏庸的朱厚照因為王陽明快速打敗寧王,沒能讓自己一顯身手非常不高興,并沒有給王陽明任何獎賞,朱厚照回去路上游玩的時候不小心掉水里回到北京不就就死了,他的堂弟就位了封王陽明為新建伯,死后被追封為新建候。
在儒家的歷史上,符合立德、立功、立言三個條件的就兩個半人,一個是孔子、一個是王陽明、半個是曾國藩。
在教科書上,王陽明主張的唯心學是我們學習唯物主義的反面例子。唯物主義自然是對的,但是王陽明的心學主要是用于修身和處理人際關系的,在修身和處理人際關系上,用王陽明心學更有指導意義。
王陽明的主要理論
1、心即理:真理存在我內心,不必外求。所謂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做事從良心出發即可,給我們的啟發是從良心出發,不必使用什么技巧,就能把人際關系處好。
2、萬物一體、心外無物:世間萬物都是我們內心的一個映像,因此怎么看待事物,取決于你的內心。
3、致良知、聽從內心的第一感受、聽從內心的的聲音:人人都有良知,只是有些人被蒙蔽了,就像烏云遮住的太陽,但是太陽依然存在。我們要做的就是掃除良知的屏障,用良知指導自己做事。
4、我是自己的上帝、只俯首于自己的內心:由于真理就在內心,無需外求,因此就要求人們蔑視權威、追求自由獨立人格。
5、不要和外物對立:外物本無善惡之分,比如害蟲益蟲完全是人根據是否對自己有用分類的。在花叢里的草被認為是惡的,在草坪中的草被認為是善的。一個人在朋友眼里是善的,在敵人眼里是十惡不赦的。因此在心理上不必與‘惡’的事物對立起來自尋煩惱。但是王陽明心學并不是說不管‘惡’的事物,比如花叢里的草該拔就拔,但是不必要帶著‘惡’的心情去拔草,這也是王陽明心學跟禪宗的最大區別,禪宗是不會去改變周圍世界的,只強調修煉自己內心,讓內心忽略雜草。
6、知行合一:實踐出真知,必須事上練。一個滿嘴孝敬父母的人,如果沒有孝敬父母的行動,明顯是個不孝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