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家版權局、工業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四部門聯合啟動打擊網絡侵權盜版“劍網2020”專項行動,這是全國持續開展的第十六次打擊網絡侵權盜版專項行動。(6月18日《人民日報》)
在信息化時代,治理盜版亂象,給網絡版權正本清源,既是依法治國的必然要求,也是契合社會公眾期許、關乎互聯網產業未來的大事。但隨著互聯網蓬勃發展,盜版行為也“與時俱進”,給全范圍保護網絡原創事業制造了新難點。
本次專項行動圍繞版權保護體系守正創新,除了繼續強化對短視頻、有聲讀物、知識分享、網絡直播等平臺的版權治理,鞏固網絡影視、音樂、文學、動漫、網盤等領域的治理成果,針對當下面臨的新情況、新問題,還新增提及加大對學習平臺版權保護力度,大力整治在線教育培訓中存在的侵權盜版亂象,切斷盜版網課的灰色產業鏈條。應該說,行動順應了網絡版權形態的更新迭代,將助推網絡版權產業業態發展,為網絡創作創新構建更優質的環境。
事實上,在“劍網行動”深入推進下,近年來網絡版權保護舉措不斷,包括創新版權審理模式、利用新技術保護合法權益、專項整治與重點監管相結合等,已取得較大成效,使版權秩序持續規范,版權生態明顯好轉。
但就當下看,對網絡版權的保護,還存在侵權門檻降低、維權成本高企等堵點。不少原創者需花費大量時間和精力,證明“我是版權人”“作品被侵權”等顯在事實。即使勝訴,侵權人可能也早已賺得盆滿缽滿,原創者和版權人的損失已難以挽回,甚至因訴訟成本較高,部分原創者和版權人直接放棄了依法維權的機會。
現實的困境也警示我們:在不妨礙開放、共享、流動的互聯網精神的基礎上,必須暢通網絡版權申訴渠道,加大電子證據在案件審理中的采信力度,客觀上降低維權難度,滿足互聯網時代對效率的追求,同時劃定不可逾越的底線,提高罰金數額,設立更高的懲罰性賠償措施,增強法律的威懾力,真正“讓侵權者傾家蕩產”,從而減少侵權行為的發生和再犯可能。還應看到,目前網絡侵權盜版是全社會面臨的問題,新興技術發展也進入快車道,發揮版權聯盟等行業組織的作用,借助人工智能、大數據、區塊鏈等技術應用,規避作者維權面臨成本高等難題,為網絡環境下版權保護提供新方法和新模式,乃是應時之舉。
可喜的是,《著作權法》日前迎來第三次修訂,對網絡版權保護的界定將更清晰,對侵權盜版等行為的處罰將更明確。期待此次修訂能夠從立法上解決舉證難、周期長、成本高、賠償低等問題,推動網絡版權產業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