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杭州市富陽區切實按照2020年中央、省、市關于“掃黃打非”電視電話工作會議的部署與要求,圍繞“建、強、造、重”四個字,開啟多部門、多層次、多方式、多力量“四多聯動”模式,在陣地建設、業務學習、氛圍營造、違法打擊等方面均取得了一定成效,形成掃黃打非獨具特色的“富陽版”,為全區創造清朗的文化環境,加固意識形態堡壘。
一、多部門整合,建陣地。整合區委宣傳部、區委政法委、區財政局、區司法局、區新聞出版局、區文禮辦、公安富陽分局等7個部門,以“五進三結合”(“五進”即進鎮街、進村社、進學校、進企業、進景區;“三結合”即與文化禮堂建設工作結合、與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結合、與法治宣傳教育基地結合)的思路,首批計劃多部門聯合投入300多萬元,共建26個“區法治宣傳教育基地暨掃黃打非示范點”,實現了隊伍、資金、規劃等諸多元素的整合,成果的共享;出臺《富陽區法治宣傳教育基地暨“掃黃打非”示范點建設指南》,既對組織建設、設施建設、隊伍建設、內容建設等4個建設層面明確了要求,又對考核制定了標準,并將“掃黃打非”工作切實融入到法治展廳、法治長廊、法治公園、法治講堂、法治活動中心、心靈港灣等6項設施建設中,實現了“掃黃打非”陣地建設的多樣化、靈活化、實用化。
二、多層次學習,強業務。建立“區、鎮、村、企”四個層面的培訓機制,區級層面的培訓由區委宣傳部、區委政法委聯動,每年不少于4次全區性的業務培訓活動,并到全國、全省的“掃黃打非”示范點進行學習交流,邀請省市線上領導、專家,行內精英開壇布講;組織24個鄉鎮(街道)負責“掃黃打非”工作的同志,分批參與區“掃黃打非”辦組織的聯合執法實訓學習,使所學理論在實戰中得到應用和深化;結合農村文化禮堂等現有平臺,融合打造“區法治宣傳教育基地暨掃黃打非示范點”,將“掃黃打非”通過圖文、展板、影像、書刊等形式進行展示,使廣大村民有了一個學習、了解“掃黃打非”知識的核心場地;區“掃黃打非”辦印制圖文并茂的三折頁、宣傳冊各1萬份,發放到鎮、村、企,讓“掃黃打非”的理論學習,更加簡單、便捷;依托企業行業協會,不定期開展“掃黃打非”業務講座、培訓,每年組織企業開展行業規范經營化、標準化“理論+實操”的考試。
三、多方式宣傳,造氛圍。在24個鄉鎮(街道),積極打造“區法治宣傳教育基地暨掃黃打非示范點”,將該點建成傳播黨的聲音、宣傳黨的主張、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普及法律法規,推動法治與群眾自治的“宣傳陣地”、“普法基地”,是展示法治形象、引領依法發展、增強群眾法治意識的“靈魂工程”,更是推動全民學法、涵養守法情操、提升法治素養的“和諧家園”;以投資1200萬元的全區性重大活動“富春山居.味道山鄉”為載體,將全民閱讀、綠書簽、掃黃打非等知識,巧妙的融入到活動的場景布置,演出節目,現場推介等環節中,使廣大群眾、游客在活動中,悄無聲息的得到了一次抵制“黃”、“非”教育與引導,倡導健康文化的熏陶;借助農村文化禮堂活動,積極開展專場或穿插式“掃黃打非”文化、文藝活動,將“掃黃打非”元素轉化成耳熟能詳的文化、文藝作品;拍攝“掃黃打非”宣傳片,通過詼諧、幽默的表現場景,結合現實生活,將“掃黃打非”的實質內涵表現的淋漓盡致,并通過電視、電臺、網絡等媒體進行集中對外宣傳,下發至鄉鎮(街道)、部門、相關娛樂性文化場所、企業等,進行公開傳播;通過電視訪談、專題報道、知識競賽等形式,鼓勵全社會參與“掃黃打非”,營造良好文化市場。
四、多力量聯動,重打擊。由區“掃黃打非”辦牽頭,組織文廣、公安、消防、市場監管、網信、教育等部門成立富陽區“掃黃打非”行政執法聯盟,聯盟分為信息收集、線上監管、政策法規、綜合執法等4個組,明確職責分工,定期組織召開聯席會議;將“掃黃打非”納入平安綜治考核,圍繞“掃黃打非”五大專項行動,將鄉鎮(街道)宣傳線、綜治線的干部進行捆綁聯動,組建“掃黃打非”鄉鎮級層面的隊伍96人,并由區“掃黃打非”辦統一發放“掃黃打非”工作證,便于基層開展日常巡查、監管等工作;結合平安綜治工作,將“掃黃打非”作為村級網格員工作任務之一,按區塊、人口等基數進行網格劃分,做到網格劃分到邊到角,巡查疏而不漏,整體建立掃黃打非“村收集、鎮上報、區處理”的三級信息聯動模式;設置“群眾參與.舉報有獎”模式,充分利用中央、省市區關于“掃黃打非”全民參與,舉報有獎的形式,利用“掃黃打非”村級示范點,獲取第一手舉報信息,一經查實,對照政策進行獎勵;組織企業開展“找茬互評”活動,對找出的問題責令整改,并由相關執法部門進行跟蹤監督,通過“學+考+評+改+督”結合,真正推動行業健康、有序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