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有寫不完的好故事。”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中國報告文學學會會長何建明曾表示,隨著中國的社會發展和世界影響力的提高,不斷涌現的中國故事為報告文學創作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大好時機,如何抓住這個機遇,則是報告文學作家的職責所在。在中國報告文學學會副會長丁曉原看來,報告文學這種特殊的“時代文體”,從某種意義上說,是一種獨特的社會寫作方式。
兩位報告文學作家的看法,不僅道出了報告文學之于時代的根本立意,也凸顯了當下報告文學作家的使命與擔當。也正如丁曉原所說:“5年來,中國報告文學潮涌奔騰,豐富飽滿,是一種更具熱度、高度、寬度和力度的文體,配得上‘時代文體’這一榮光稱號。”
“紅色敘事”激發信仰力量
2021年適逢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近年來,以黨史包括革命史為題材、禮贊黨的初心與使命的“紅色敘事”報告文學蔚然成風,形成了報告文學的一大寫作熱點。如何建明的《革命者》《雨花臺》、丁曉平的《紅船啟航》《人民的勝利》、鐵流的《靠山》、海江和凌翼的《孕育》等。
對歷史真實的追求,要求報告文學沉潛進歷史的最底部,以全息方式洞察時代;作家的真知,要求書寫者具有寬闊的視野,以敏銳的思辨力處理現實;作品的情感真實,是產生共情的基礎和關鍵。比如,《孕育》聚焦北大紅樓,深挖細述與這一特殊的時空相關的黨史故事和文化人物的行跡心路;《革命者》通過重述革命者的故事和精神,真切地呈現黨的先烈的初心和信仰……
“近年來,這些黨史、革命史敘事作品,發掘、發現不同點位上豐富的黨史、革命史的事件、場景和人物,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同時,作品的歷史敘事中內蘊著具體形象的非虛構藝術的感染力,使讀者在獲得審美性的精神洗禮中,更有效地達成‘學史明理、學史增信、學史崇德、學史力行’。”丁曉原說。
“國家敘事”記錄那人那事
新中國成立70多年來,中華大地發生了翻天覆地、日新月異的巨變,報告文學作家更以手中的筆為國家民族所取得的巨大成就記錄,為推動歷史前行的那些發光發熱的人物書寫生命贊歌。
改革開放成就中國偉業。報告文學作家們在這一歷史進程中參與、見證、感受,融進自己的觀察感悟,真實具體地記錄時代變遷。如何建明的《浦東史詩》是獻給浦東開發開放30周年的致敬之作;陳啟文的《為什么是深圳》生動講述深圳的發展歷史和建設成就……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對于典型人物的書寫,也是報告文學中“國家敘事”的重點。這其中,有書寫榜樣焦裕祿的《大河初心》,有書寫獲得戰功而永不褪色的英雄的《腳印——人民英雄麥賢得》和《張富清傳》,有書寫在各自領域卓有成就的科學家和科技工作者《驚天動地的“兩彈”元勛》《袁隆平的世界》《中國天眼·南仁東傳》,有書寫奮戰在抗疫一線的醫務工作者《鐘南山:蒼生在上》《張文宏醫生》。
不論是記錄成就還是書寫人物,這些報告文學用文字構筑了時代圖譜,更為后世留存無數令人敬仰的豐碑。
“鄉村敘事”描寫脫貧攻堅
脫貧攻堅是新時代重大的國家主題,因而也成為報告文學表現的主要題材之一。
近年間,作家們積極投身中國扶貧脫貧第一線,創作出一大批優秀的精品力作:李迪的《十八洞村的十八個故事》以豐富生動的故事敘說,真實再現了這一山村的可喜面貌;彭學明的《人間正是艷陽天》既呈現精準扶貧的真實個案,又融入了對故鄉的詩意深情;許晨的《山海閩東》敘寫的是福建寧德脫貧致富的歷程;徐劍的《金青稞》以獨特的、傳奇的、鮮活的視角講述西藏的脫貧攻堅故事……還有何建明的《詩在遠方——“閩寧經驗”紀事》、歐陽黔森的《江山如此多嬌》、蔣巍的《國家溫度》、李春雷的《金銀灘》……這些作品是對脫貧攻堅偉大工程歷史性成就的真實記錄,也是報告文學作家對一代脫貧攻堅人的深情致敬。
“像脫貧攻堅這樣的大主題,既要有調查研究的數據依托,也要有溫暖他人的故事支撐。大量的數據往往是枯燥的,但是當把這些數據融在那些可歌可泣的故事當中,這些數據就‘活’了。”在貴州省文聯主席歐陽黔森看來,能夠置身于這個大時代,與人民同呼吸、共命運,也是我們每個作家、藝術家千載難逢的幸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