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前,文源巷8號院居民單某(化姓)因犯罪坐牢。坐牢前,因當時急需用錢,他將父親留下的該院落一處60平方米的房產便宜賣給李某(化姓)。去年年底出獄后,因無處居住,女兒還寄養在大姐家,單某就找到屬地社區——解南二社區求助,想加價購回自己的房屋。經社區多次調解,最終雙方于2月14日簽了協議:單某30萬元購回此房。
據了解,當年單某并不具備出售其父親房產的資格,因為3個姐姐并不知情,房產證上也不是他的名字。但是由于著急湊錢,他就悄悄以14萬元的價格將房子私自賣給李某,兩人也沒有簽訂任何具有法律效力的買賣合同。隨后,李某將此作為子女在附近上學用的“學區房”。
去年年底,單某刑釋回家。由于找不到工作,也沒有住處,他只好借宿姐姐家,其間多次向解南二社區求助,希望能吃低保。但是,由于以前的房產已經變賣,所以沒辦法在當地提出低保申請,單某只好請求社區出面,想加價購回賣出去的房子,這樣女兒也能回家了。解南二社區干部開會研究后,認為可以從中協調此事。
但是,單某的姐姐們認為,當時他是迫于無奈才偷賣的房,對方屬于趁人之危,回購不能追加太多錢。而李某認為,當時的買賣純屬自愿行為,10年來房價漲了又漲,不給四五十萬元決不賣。社區楊主任最初組織調解時,雙方互不相讓,調解一度陷入僵局。
為化解矛盾,楊主任和社區干部并沒有放棄,首先對單某進行勸導:不管怎么說,當初是你主動要賣房的,價格也是你接受了的,對方也算是救了急。房價今非昔比,對方多要一點肯定合理。隨后,社區干部再勸說李某:當初的房屋買賣屬于非法交易,不受法律保護。如果說10年前是為了孩子上學買的房,孩子如今也長大成人,該房也完成了使命。單某出獄后居無定所,想把寄養在姐姐家的女兒接回家團聚,希望李某酌情考慮對方的困難。
經過社區干部不懈努力,2月14日,雙方在社區簽了調解協議:單某一家出資30萬元購回當初14萬元賣掉的房子。為了保證協議合法有效,社區專門請來律師幫忙,最后鄭重蓋上社區人民調解委員會的公章。
至此,這場持續了三四個月的糾紛終于化解。“回想起調解過程真是焦頭爛額,兩個家庭不但相互有矛盾,各個家庭內部成員之間也是矛盾重重,能最終和平解決此事真不容易。”楊主任說。
本報記者韓睿見習記者史維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