蘊含社會批判視角
馬克思的生產和再生產理論蘊含著豐富的社會意義,尤其是后者??v觀馬克思的“再生產”理論,它具有三方面的內涵。
首先,馬克思的“再生產”是人的再生產、生命的再生產。馬克思認為,人類歷史的第一個前提就是有生命的個人的存在,而人的自身生命的產生、維持和發展就是人的再生產。這種現實的人的再生產作為人類歷史的前提,也就是唯物史觀的基礎?!豆伯a黨宣言》全篇圍繞“消滅私有制”展開,但馬克思同時指出,“我們決不打算消滅這種供直接生命再生產的勞動產品的個人占有”。因為雇傭工人只能靠僅有的這些生活資料的占有來“勉強維持他的生命的再生產”。在資本主義社會中,工人的生命再生產即勞動力的再生產,它是資本主義社會得以維系的基礎,是產生和創造剩余價值的源泉。因此,維持和再生產這個勞動力就構成了勞動力價值的重要組成部分或成本,“勞動力的價值是由維持或再生產這個勞動力所必需的勞動量決定的”。對此,阿倫特給予了充分肯定,在她看來,勞動者的生命再生產是“馬克思理論的起源”,認為“馬克思以此道出了一種其前人……和其后來者從未達到過的深刻的體驗”。當然,阿倫特對馬克思再生產的理解也僅僅停留在這一層面上。
其次,馬克思的“再生產”是整個自然界的再生產。馬克思指出,動物也生產,但它是片面的,人的生產則是全面的,動物只是生產自身,“而人再生產整個自然界”,人是“通過實踐創造對象世界”,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規律來構造”世界。在此,馬克思是以人的生產的全面性和美的規律的構造來說明“人再生產整個自然界”,無疑超越了把自然界僅僅作為索取和掠奪的資源對象,而以一種生產倫理和生態倫理的視角對待自然界。馬克思的全面性再生產表明人能夠以自然對象的尺度和人的內在尺度相結合的真正實踐來“創造對象世界”,它不僅在自然對象中追求和體現美的規律,而且通過這種實踐能使人類自身得以發展,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海德格爾把馬克思的生產解釋為以進步為目的以及對技術“支架”的依賴,鮑德里亞把馬克思的生產界定在政治經濟學的框架內來支配自然,認為“自然在本質上是一個被支配概念,沒有任何其他含義。在這個意義上,正是科學和技術,通過分離的方式把自然無限地再生產出來時,才實現了自然的本質”。這些顯然都是誤解了馬克思“人再生產整個自然界”的深刻內涵。
最后,馬克思的“再生產”是社會關系的再生產。馬克思指出,“生產本身的目的是在生產者的這些客觀存在條件中并連同這些客觀存在條件一起把生產者再生產出來?!痹诖?,馬克思表明生產的目的是“再生產”出生產者及其存在的客觀條件,即生產者的社會關系。換言之,生產者的社會存在條件是生產者再生產的結果。當然,人與社會是相互生成的,人生產社會,正如社會生產人,這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但是,社會存在條件是具體的和歷史的,在階級社會中,社會存在條件必然呈現出階級關系特征,因而馬克思指出:在資本主義社會的剝削關系下,生產過程和價值增值過程的結果是“資本家和工人的關系本身的再生產和生產。這種社會關系、生產關系,實際上是這個過程的比其物質結果更為重要的結果”。于是,資本家和工人之間的社會關系呈現出辯證的“再生產”關系,即他們“每一方都由于再生產對方,再生產自己的否定而再生產自己本身”。在工人生產出資本家、資本家生產出工人的過程中,他們的社會關系、階級關系就被“再生產”出來了。這種“客觀存在條件”在未來的共產主義社會,將表現為這樣一種“聯合體”,“在那里,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
因此,馬克思的“再生產”理論具有豐富的內涵,它表現在對人自身的再生產、對整個自然界的再生產和社會關系的再生產。這說明,僅僅從經濟學的角度理解再生產不僅是片面的,還會遮蔽掉馬克思以此展開的社會關系和社會批判的分析視角。
作者簡介
姓名:于佳
工作單位:蘇州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