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力構建良善社會關系與生態關系
馬克思的“再生產”理論具有重要的社會意義,表現為兩方面:一方面,良好社會關系的“再生產”是極端重要的。在資本主義社會中,由于社會關系的剝削性質,資產階級“再生產”出了資本家和工人之間異化的社會關系,于是消滅私有制、“再生產”出一種共產主義的社會關系,實現自由人聯合體,就成為馬克思對現實的人的“客觀存在條件”的根本要求。具體而言,馬克思認為,首要是消滅私有制及其勞動分工以“再生產”一個平等而自由的社會關系,因為私有制及其勞動分工建構的剝削社會關系使大多數勞動者個人處于“預先確定”的不平等不自由的被剝削關系中,極少數個人“預先”成為高高在上的統治階級,他們把這種社會關系以“國家”的“虛假的共同體”方式確立下來,成為外在的“物質力量”。因此,馬克思認為,必須“再生產”一個“真正的共同體”以消滅這種外在的“物質力量”,“在真正的共同體的條件下,各個人在自己聯合中并通過這種聯合獲得自己的自由”。
另一方面,實現人與自然關系的良性“再生產”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內容和必要條件。馬克思指出,“自然界……是人的無機的身體。人靠自然界生活”。可見,人與自然界之間的和諧關系是馬克思生態思想的重要內容。但是,在資本主義私有制及其異化勞動下,人與自然的關系呈現出異化關系,“異化勞動從人那里奪去了他的生產的對象,也就從人那里奪去了他的類生活……因為人的無機的身體即自然界被奪走了”。于是馬克思認為,必須“再生產”一個人與自然之和諧的良性社會關系,其中,自然界將成為人的真正存在的基礎和真正現實生活的要素,人的自然的存在是“人的合乎人性的存在”,因此,“社會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質的統一,是自然界的真正復活,是人的實現了的自然主義和自然界的實現了的人道主義”。
總之,馬克思“再生產”理論的豐富內涵需要我們不斷拓展研究視域以對其重新認識、重新闡發,其中蘊含著構建良好的人與人之社會關系和人與自然之生態關系的理論基礎,對于我們當前進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以及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等都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
(作者單位:蘇州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作者簡介
姓名:于佳
工作單位:蘇州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