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制網特約評論員陳佳
“國家越發展,越要把貧困群眾基本生活保障好。”打好脫貧攻堅戰,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底線任務。2017年2月,革命搖籃井岡山在全國率先宣布脫貧“摘帽”;2019年5月,革命圣地延安整體告別絕對貧困。兩片紅色土地的脫貧之路,詮釋出中國共產黨人不變的初心。在中國共產黨成立98周年之際,共產黨員必須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囑托,守初心擔使命,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
啃下硬骨頭,完成硬任務。脫貧攻堅也是習近平總書記“最牽掛的一件大事”,他多次對脫貧攻堅提出要求、作出部署。到2020年實現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是必須完成的硬任務。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把扶貧開發工作擺在治國理政的突出位置,脫貧攻堅力度之大、規模之廣、影響之深更是前所未有。2018年末,全國農村貧困人口已經減至1660萬人,貧困發生率也下降至1.7%。
下好“精準”這盤棋。“日月逝矣,歲不我與。”距離2020年完成脫貧攻堅目標任務越來越近,脫貧攻堅已經到了“啃硬骨頭、攻城拔寨”的沖刺期。關鍵的后半程,“兩不愁三保障”已經直接關系到脫貧攻堅戰的質量。必須下好“精準”這盤棋,做到扶貧對象精準、扶貧產業精準、扶貧方式精準、扶貧成效精準,確保“兩不愁三保障”全面落實到位,讓脫貧攻堅高質量成色更足,讓獲得感更加實在。
讓貧困群眾腰包充盈起來。抓住“產業”這個牛鼻子,發展一個產業,帶動一方經濟,富裕一方百姓。建立產業脫貧長效機制,是貧困戶長期穩定脫貧的決定性因素。“啃硬骨頭、攻城拔寨”時期,必須將扶貧與扶志、扶智相結合,聚焦產業扶貧、就業扶貧、科技扶貧,施好“靶向治療”,因地制宜地發展好特色產業和主導產業,千方百計地讓富民產業紅火起來,讓貧困群眾的腰包充盈起來,確保穩定脫貧和可持續發展。
做好“質量”這篇大文章。脫貧攻堅不是面子工程、數字工程,越到最后時刻越要響鼓重錘。習近平總書記就明確指出,在脫貧標準上,既不能脫離實際、拔高標準、吊高胃口,也不能虛假脫貧、降低標準、影響成色。關鍵時刻,必須確保目標不變、靶心不散,切實做到步步推進、招招精準,量力而行、真實可靠,確保扶貧工作務實、脫貧過程扎實、脫貧結果真實,讓脫貧成果經得起歷史檢驗。
“凡作事,將成功之時,其困難最甚。”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關鍵之年,也是打贏脫貧攻堅戰攻堅克難的關鍵一年。脫貧攻堅越到后半程,壓力也就越大,需要做的工作也就越多。關鍵時刻看擔當。在最吃勁的時候,共產黨員就應拿出逢山開路、遇水架橋的勁頭,一錘接著一錘敲、一項接著一項落、一關接著一關闖,堅持不懈做好工作,讓“全面小康路上一個也不能少”徹底變成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