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治理的娘娘洼山披上了層層"綠衣"。宿曉健 梁琛攝
婁煩縣汾河水庫是太原市的重要水源地,也是該縣著名旅游景點。該從哪里看汾河水庫,才可以將這秀美風光盡收眼底?娘娘洼山是最佳選擇。 娘娘洼山位于婁煩縣天池店鄉,曾經是一座少有人知的荒山。經過兩年多的治理,這里不但成了綠意盎然的天然氧吧,野生動物也紛紛在此安家,更是成為婁煩縣創建國家森林城市生態治理造林工程的一個縮影。6月12日,記者跟隨婁煩縣林業局的工作人員前往娘娘洼山,探尋昔日荒山的蝶變之路。
山路十八盤
娘娘洼山位于婁煩縣東南方,距離縣城二十多公里。娘娘洼山的來由現已無從考證。據當地村民介紹,相傳娘娘洼山曾有座娘娘廟,這座山因廟得名。經過歲月的洗禮,這座娘娘廟消失在歷史中,只留下娘娘洼這個山名。
過去,想去往娘娘洼山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因為沒有路。自從2017年娘娘洼山系生態治理造林工程開始后,為了植樹和防火,婁煩縣在山上修建了一條通道。這條通道長30.1公里,寬四五米,為土路。通道依山勢起伏逶迤,曲折盤轉,被當地人稱為娘娘洼山的十八盤。
“別看這條路不寬,也沒有硬化,但為了修路,我們整整用了半年時間!”前往娘娘洼山的途中,婁煩縣林業局工程師梁永飛告訴記者,通道兩側的山坡在沒有綠化前,土質松軟,經常出現滑坡,尤其是雨雪天氣施工難度更大。為了能按時將通道打通,工人們加班加點,終于按時完成了任務。
“你看,山壁上那些綠植都是我們修通通道后栽種的,有了這些綠植,不但山美了,滑坡的情況也沒再發生!”梁永飛指著通道內側山壁上郁郁蔥蔥的低矮灌木,臉上寫滿了自豪。 眼前山壁十分陡峭,這些灌木是如何種植的?梁永飛告訴記者,工人們腰上綁著安全繩,吊在山壁上鑿坑,再將一筐筐糞土、一棵棵樹苗一趟一趟地背上山,其中付出的辛勞和汗水可想而知。
動物喜安家
“快看,是野雞!”進入娘娘洼山不多時,車內響起驚呼聲。話音剛落,遠處齊腰高的草叢里,“撲棱棱!”飛出一只羽毛光鮮艷麗的野雞。受到驚嚇的精靈,拖著飄逸長尾,飛向遠處樹林中。車內眾人來不及拍照,已看不到野雞蹤影,大家不由得一陣惋惜。
據梁永飛介紹,以前娘娘洼山是一座荒山,植被稀疏貧瘠,鮮有野生動物。2017年,娘娘洼山系生態治理造林工程成為市委、市政府創建國家森林城市的重點工程,也是婁煩縣委、縣政府實施的綠化示范工程。
經過兩年多造林綠化,荒山綠化面積達到2.8萬畝。大量種植油松、山桃、丁香、連翹等當地適宜樹種,基本實現荒山荒地綠化全覆蓋。
荒山披上綠裝,生態環境得到了很大的改善。生態環境好了,野生動物也紛紛來此安家。不只是野雞,野豬、野兔、狍子等野生動物也經常在此出沒,使得娘娘洼山煥發出勃勃生機。
娘娘洼山高1800多米,山坡上披滿了綠植。那層層疊疊的綠植,隨著車輛的駛近,像綠色波浪涌向眼前,蔚為壯觀。看著滿山綠色,很難想象,昔日的娘娘洼山是一座荒山。 登上娘娘洼山最高峰,向北遠眺,山巒疊嶂間,碧波蕩漾的汾河水庫盡收眼底。如此美景是否會被開發成自然景區?得到的回答是,由于娘娘洼山屬于自然保護區,為了保護剛剛建立的生態環境不被破壞,當地政府不會對此處進行開發。
汗水灑青山
作為娘娘洼山片區植樹造林工程的負責人,看著荒山一點點變綠,梁永飛感受頗深。兩年多的時間,為荒山披上綠裝,娘娘洼山的每一片綠植都留下了植樹工人辛勤的汗水。
娘娘洼山除了專門修建的通道外,沒有其他路可走,工人們種樹都是挑著扁擔往山坡上運送樹苗。一棵樹苗重10公斤,一次挑四棵就是40公斤,不少工人累彎了腰。但再苦再累他們都咬牙堅持,這些植樹工人大多是娘娘洼山腳下村落的村民,他們看著荒山在自己手中變綠,變美,心里十分歡喜。“來,抹把汗,擼起袖子咱們繼續干!”
談到治理荒山,除了雨雪天帶來的影響,最為堵心的莫過于“村霸”。由于種樹修路要經過一些村子的林地,一些村民撒潑耍賴阻撓施工,索要費用。更有甚者,專門堵路,令施工人員頗為頭疼。2018年,婁煩縣公安局對此進行了嚴厲打擊,“村霸”現象得到遏制,保障了工程順利進行。 現在,梁永飛每隔兩三天就要巡視一次娘娘洼山。一方面是護林防火的需要,另一方面記錄生態恢復情況,他的足跡踏遍娘娘洼山的每一處林地。他感到自己肩上的擔子很重,一刻都不敢放松。
小村田園畫
娘娘洼山周邊有十幾個村子,大圪垛村便是其中之一。大圪垛村是個小村落,位于一處斜坡上。村屋依地勢而建,呈階梯狀。碎石、紅磚壘成的墻基犬牙交錯,久經風雨的土墻斑駁陸離,腳下石板路破碎坎坷,一景一物無不寫著歲月的滄桑。
從繁華城市來到這個滿目蔥蘢、青山環繞的小村落,敞開胸懷深深呼吸富含負氧離子的新鮮空氣,感覺浮躁的心頓時安靜了下來。
進入村里,一個木柵欄圍成的牛圈引起眾人的注意。牛圈里養著七頭奶牛,見陌生人來訪,靜謐的村子里立刻響起“哞!哞!”的叫聲,引得牛主人從牛圈旁的平房院落出來。
老人叫張拴柱,七十多歲。得知記者到村里采訪,立刻打開了話匣子。
“我們這個村子叫大圪垛村,以前村子里有五六十戶人,這幾年,很多村民都搬到城里住了,現在村里就剩十幾戶,連我在內不到二十人!”張拴柱說。
“那你為什么沒有進城?”記者問。
張拴柱滿是溝壑的臉上露出淺淺的笑容:“我們這個年紀還是覺得村里好。養養牛,種種樹,空氣還好!”
張拴柱告訴記者,他的收入有四個來源,養牛、種地、退耕還林補償,以及種樹所得。在這四個收入來源中,種樹是最主要的收入。
據梁永飛介紹,婁煩縣委、縣政府探索出生態脫貧新模式,組織貧困戶參與造林,把荒山治理作為脫貧攻堅主戰場,把貧困勞動力變成造林產業工人和股民。成立脫貧攻堅造林專業合作社65個,合作社90%以上為貧困戶,覆蓋全縣8個鄉鎮。采取“議標”辦法組織合作社承攬造林工程,優先安排造林區域的脫貧攻堅專業合作社承擔,保證每個合作社有林造,入社貧困戶能增收。近兩年脫貧攻堅合作社累計造林13.8萬畝,收益2400萬元;合作社貧困社員人均增收1.2萬元。而張拴柱便是這眾多“股民”中的一員,也是生態脫貧的受益者。 娘娘洼山系生態治理造林工程,不但美了荒山,還富了村民,實現造林綠化與扶貧攻堅雙贏,這種生態脫貧新模式意義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