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在這里應該會挺舒服。”8月4日上午,西山腳下,小雨就要停了。趙勇名撇下正在售樓處看房子的妻子孩子,站在大片的草坪邊,看著不遠處籠罩在雨霧中的山頭,自言自語道。記者了解到,隨著我市生態環境整治的全面推進,過去荒僻不便的地區如今已經成為生態宜居的“好地方”,尤其是東西山地區,層林疊翠、花香鳥語的自然風光更吸引著無數市民的目光。眾多習慣了城市鋼筋水泥森林中的人們,紛紛開始“上山下鄉’,往城郊遷移住所,尋覓生活的寧靜和大自然的美好。
“山居”誘惑大
趙勇名就職于IT行業,每天要跟大量的數據信息打交道,緊張而枯燥。現在的住宅位于鬧市區,緊鄰馬路。“當初是考慮生活配套設施成熟,樓下就有公交車站,我們上班、孩子上學都方便。現在覺得有些喧鬧,工作之余很想寧靜自在一些,要不總覺得身體和精神緩不過來。”在外就餐聽鄰桌的人說起西山腳下的這個“山居”樓盤后,他就帶著家人來看看。以為是小樓盤或小產權的房子,沒想到是國內一線大品牌開發商開發的大樓盤,而且已經有不少人選購了住宅。
大片的草坪和樹木植被,在蒙蒙細雨中顯得愈發青翠。不遠處的青山,籠罩在雨霧中,令人向往。“離西山萬畝生態園不遠,生態好、空氣好,也安靜悠閑。”郭女士說,城市比較成熟的區域寸土寸金,更不要說中心區域了,住宅小區肯定沒有這么大的空間進行綠化,何況還緊鄰生態園。“這地方,大夏天的肯定比市里面涼快幾度,住得舒坦。”自稱“大汗族”的劉先生說,滿眼翠綠也能讓人覺得涼快幾分。
隨著雨勢漸小,停車場的轎車多了不少。在其他幾個樓盤,記者也見到了類似的場景。記者采訪了解到,來看房子的很多市民,來這里就是看中了這里接近自然的“偏”,對環境的看重甚至超過了房子的結構和價格。
生態恢復好
“萬畝生態園啊,城郊公園啊都建得差不多了,這里已經是天然氧吧。生態的好轉,給人們提供了親近自然的機會。在這里開發房地產,適應了人們的新需求。”昨天,西山地區一家樓盤的銷售人員說。記者了解到,附近還有其他品牌開發商的樓盤,都正在建設之中。開發商的不約而同,顯示出他們都感受到了消費方向的轉變和市場的新趨勢。而從幾家樓盤公布的價格看,基本都是8000元/平方米起步。有的樓盤認籌初期是這個價,現在報價已經9000多元/平方米。這表明,這些樓盤并不是以低價取勝。趙勇名等市民改善居住環境的心態帶來的需求,是支撐開發商們“挺進東西山”的底氣和理由。
這樣的市場變化,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我市生態恢復和城市建設的巨大變化。
在西銘礦區居住三十多年的高女士告訴記者,多年前,附近的山下有水泥廠等企業,路上運煤車多;山上光禿禿的,綠化不好,還有采石場。“陽臺上、窗戶上,一摸一手黑。”周邊的房子不是企業的職工住宅就是村子里的民居,“外人誰愿意住?”隨著西山礦區綜合整治和萬畝生態園、城郊森林公園的建設,高女士感到樹多了,山綠了,環境美了,呼吸暢快了。
污染企業搬遷和城中村改造騰出的閑置土地,經過全方位環境整治和生態恢復,開始迎來一個個大小開發商。“咱還以為村里頭自己鬧,沒想到是萬科、中海之類的,來頭都挺大。”在一個樓盤當保潔員的一名村民說,一開始以為山溝溝里的房子不好賣,沒想到來看房子的人挺多。“倒也是,以前不多見的喜鵲啊之類的鳥都飛回來,好地方誰都喜歡。”
“說偏,其實也不偏。”從大營盤附近來的賀女士說,從南內環街、南內環西街到虎峪河沿岸,都是快速路,車跑得那叫個順,用不了多少時間。“住在這里,到城里上班也快。”一些市民說,多花些時間也值得。
在接觸中,記者感到,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市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越來越強烈,而我們城市的不斷進步,給市民帶來了更好的條件和更多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