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陽煤集團乙二醇新型煤化工產業項目。

山城面貌日新月異。

陽泉市與百度合作部署智能出行、智能物流、智能城市管理等多領域、多場景應用示范順利推進,成果初顯,這也意味著陽泉市“差異化”轉型路徑的進一步明晰和推進。圖為百度云計算中心。

盂縣東梁鄉豐收場景

新中國成立70年來,陽泉這座鐫刻著紅色印記的“中共第一城”,人均地區生產總值由新中國成立初期的35元躍升到51976元,城鎮化率由15.34%提升為68.49%,實現了從絕對貧困到全面小康的歷史性巨變。特別是近年來,陽泉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山西重要講話精神,按照省委對陽泉工作的要求,以久久為功、水滴石穿的韌勁,穩步推進各項事業。
堅定不移落實新發展理念,凝心聚力實現“六大突破”
自覺將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山西時提出的五項重大任務作為落實新發展理念、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進高質量發展的關鍵舉措,在實踐中作出了聚力六大突破,實現轉型崛起的戰略部署——堅持以解放思想為先導,主動融入大勢,在擴大開放上實現新突破;以改革創新為動力,不斷激發活力,在體制機制上實現新突破;以產業轉型為支撐、突出項目帶動,在構建現代產業體系上實現新突破;以城鄉融合為基礎、注重提升品質,在推進城鄉融合發展上實現新突破;以環保倒逼為手段,明確生態優先,在綠色發展上實現新突破;以民生改善為目的,全力補齊短板,在增進民生福祉上實現新突破。當前,陽泉干部群眾正以巨大的決心和勇氣走好新征程、探出新路子、創造新業績,奮力譜寫新篇章。
堅定不移推進高質量發展,著力構建現代產業體系
建設現代產業體系是實現轉型崛起的關鍵所在,我們牢固樹立“項目為王”理念,堅持一手抓傳統產業提升,一手抓新動能培育,加快構建多元支撐的現代產業體系。在傳統產業升級上,堅定走“減優綠”之路,退出煤炭落后產能475萬噸,先進產能占比達到68.7%,新能源電力裝機容量442.94萬千瓦,占比達36%,進一步延伸煤炭產業鏈。在新動能培育上,發揮區位、資源等比較優勢,重點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新材料、現代物流、文旅康養“四大產業”,爭取到省政府支持陽泉市智能物聯網應用基地建設11條政策,攜手百度打造AI中小城市樣板,中興環能納米洋蔥碳等高科技項目加快推進,陽煤三礦成為我省首個成功申報國家工業遺產的煤礦,“陽泉—天津港—佛山”公鐵海聯運班列的開通,使陽泉融入“一帶一路”邁出實質性步伐。目前,非煤產業占比35.1%,對GDP的拉動超過煤炭產業5.9個百分點。新興產業占比達到21.6%。三產對GDP的貢獻率達到79.2%,三次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為0.9:45.3:53.8。
堅定不移聚焦深化改革,積極推進體制機制創新
推動各項改革再出發,不斷增強改革實效,釋放改革紅利,加快陽泉市轉型崛起步伐。在“1+7”政策體系的基礎上,按照“一企一策、分類推進”的要求,加快推進國資國企改革。開發區管理體制機制基本理順,全面推行企業投資項目承諾制,商事制度改革獲國家市場監督管理局表彰,“雙隨機、一公開”監管工作走在全省前列。全市政務服務“一張網”基本實現,公共資源交易平臺整合工作在全省率先完成,并實行全程電子化交易。抓住陽泉市被列為全國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試點市契機,集體經濟空殼村全部消除,真正實現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村(社)治理新體系試點工作有序推進,成效明顯。設立了高新技術產業股權投資基金、科技創新創業貸款風險補償資金,助力企業轉型。
堅定不移推動城鄉融合,努力增強區域輻射帶動
建設省級城鄉統籌示范區、率先實現城鄉融合發展,是陽泉優勢所在、民心所向。按照“城鄉統籌、市縣聯動、人人參與、共建共享”思路,積極開展創建省級文明城市、國家衛生城市、國家新型智慧城市、國家創新型城市、全國雙擁模范城活動。按照做大城市格局、做優城市品質的思路,編制了城市“雙修”規劃和城鄉融合發展規劃。陽大鐵路,國道307、207繞城改線工程等一批城市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穩步推進。建立鄉村振興戰略項目庫,設立專項資金對其進行獎補扶持。多個村莊被評為省級美麗宜居示范村,其中盂縣王炭咀村榮獲“中國美麗休閑鄉村”稱號。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大力培育特色產業,鄉村休閑旅游勢頭良好。
堅定不移實行綠色發展,全面建設生態宜居家園
污染防治力度空前,在產業發展和項目準入上嚴格標準、提高門檻。著力推動煤炭清潔高效利用和能源結構優化,倒逼落后產能退出,倒逼傳統產業升級,實現生產方式的綠色轉變。統籌推進“五水同治”,強化土壤污染源監管,抓好生態修復和體制機制建設,藍天、碧水、凈土三大保衛戰成效顯著,大氣環境質量不斷好轉。2018年,全市空氣質量綜合指數6.58,地表水省控以上優良斷面比例達到80%,環保工作被動局面得到有效扭轉。大力推進生態修復治理,實施矸石山生態治理示范工程,全市森林覆蓋率達到28.5%。
堅定不移落實共享理念,不斷增進人民幸福安康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切實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續加大民生投入,2018年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預算支出的80.73%。把提高脫貧質量放在首位,深入推進“七大行動”,組織實施“百企幫百村”扶貧工程,2018年高質量完成了最后32個貧困村、3300名貧困人口脫貧任務,在全省率先實現所有貧困村全部退出。統籌做好各項民生工作。城鄉低保、城市特困人員供養、農村特困人員分散和集中供養標準等各項民生指標持續保持全省前列。2018年城鎮登記失業率3.07%,低于省定控制目標;城鎮棚改新開工5143套,排名全省第一。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風險攻堅戰。牢固樹立抓穩定也是抓發展的理念,不斷完善安全防線和應急處置機制。
堅定不移全面從嚴治黨,切實加強黨的全面領導
堅決扛起管黨治黨的政治責任,開展多種形式學習教育,強化信仰之力,不斷將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學深學透;嚴格黨內政治生活,強化制度之力,不斷增強黨員干部規范工作的自覺性;加大監督執紀力度,強化問責之力,不斷為轉型崛起營造良好的政治生態;打造擔當作為的干部隊伍,強化責任之力,不斷激勵黨員干部勇于擔責擔險擔難,各級黨組織的政治領導力、思想引領力、群眾組織力、社會號召力不斷提升。
今天,陽泉站在新的歷史起點,我們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進一步筑牢“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結合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緊緊圍繞省委示范區、排頭兵、新高地“三大目標”,在“兩轉”基礎上全面拓展黨的建設和黨的事業新局面,奮力譜寫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陽泉篇章。
亮點之一 城鄉統籌
城鄉一體化發展——小山村變成“后花園”
“生活在桃林溝,你會忘記這兒到底是城市,還是農村。”45歲的賈玉琴感慨。
白墻黛邊,道路兩邊,花開正艷;小橋流水,房前屋后,綠影婆娑。徜徉桃林溝,穿梭的人群中,一張張幸福的笑臉。
陽泉郊區,1.86平方公里的桃林溝,之前是一個不知名的山區小村,隨著城市化進程的推進,城鄉一體化的融合,如今的桃林溝,與其說是一個村,不如說是一個集鄉村旅游、餐飲娛樂、民俗文化體驗于一體的景區。
賈玉琴是陜西戶縣人,一次偶然的旅游經歷,促使她把老家的面食生意搬到桃林溝?!皝砹颂伊譁?,就是桃林人。”在桃林溝民俗文化園里,賈玉琴面帶微笑,迎接天南地北的游客,雖然勞累,但是滿足。
種了一輩子莊稼地,70多歲的村民史通久十分享受現在的生活:種玉米的土地幾年前已經改種花卉,與村中滿目的綠色相映成趣。孩子們到村里的工廠上班,幼有所托、老有所養,“晚年的生活幸福而快樂”。
桃林溝新建的“喜來居”小區,43歲的李溶與昔日熟識的鄰居熱烈交談。兩年前,貧困村大南莊村整體并入經濟實力較強的桃林溝村,113戶大南莊村村民真正走出山溝溝住進“桃花源”,成為這里的新村民。新生活讓人向往。
都市人休閑的后花園、村里人宜居的好家園、外地人融入的創業園,作為陽泉城市“后花園”,如今的桃林溝集體資產超5億元,人均一畝果,戶均兩套房,人均收入兩萬多元。
桃林溝是陽泉城鄉統籌發展的縮影。加快城鄉統籌發展是省委、省政府對陽泉市提出的重大課題,陽泉市按照城鄉一體化發展目標,細化農業產業發展措施,推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盂縣王炭咀、平定娘子關、郊區后洼3個村新進入美麗宜居示范村行列,王炭咀村榮獲中國美麗休閑鄉村稱號。全市城鎮化率達到68.49%。
亮點之二 黨建引領
城市基層黨建——社區有座“黨群”樓
家住虎尾溝社區的李志明在外工作7年,回到社區1200平方米的黨群服務中心,覺得有些陌生:“現在的社區太方便了。頭疼腦熱,有社區衛生服務站;理論學習,有圖書室;唱歌跳舞,有文體活動室;參與社會公益活動,有志愿者工作站和愛心超市……”
今年85歲的葛玉芳曾經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擔任過義井居委會黨支部書記?!爱敃r居委會連個辦公場所都沒有,自己家擺個桌子,墻上掛幾個本子,有條件的再釘個旗子,就是辦公室?!?/p>
上世紀90年代,礦區橋南園社區黨支部被中組部評為“全國先進基層黨組織”,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優勢就是該社區當時擁有辦公室6間,合計210平方米。
2000年,陽泉市礦區被省民政廳確定為山西省首家社區建設實驗區,將原有的150個居民區整合為39個社區,也由此拉開了社區活動場所建設的序幕。截至目前,陽泉市145個社區共有活動場所94.1萬平方米,其中500平方米以上的占比88%,1000平方米以上的占比15%。
陽泉市社區干部的工作補貼從上世紀90年代的每月100元,到2005年前后的每月300元,如今每月達到2950元,還不包括各種保險。作為全國城市基層黨建示范市,陽泉市探索打通社區干部職業上升渠道。7月份,全市有9名社區黨組織書記享受事業單位人員待遇,8名社區黨組織書記被招聘為事業單位人員,堅實的物質保障,極大調動了社區干部干事創業的積極性。城區小陽泉南社區黨支部書記楊艷榮、礦區段南溝社區黨支部書記任紅梅分別當選為黨的十八大、十九大代表。
亮點之三 項目建設
推動高質量發展——開發區栽起“梧桐樹”
時值夏日,烈日炎炎,在陽泉市平定開發區,比烈日更熾熱的是大家的干勁。
一天一個樣,十天大變樣,今年落戶平定開發區的納米氣凝膠項目建設現場,建設者們用汗水和焊花書寫著項目建設的“陽泉速度”。項目總投資約30億元,三期項目達產后將為當地帶來8億元的利稅。此外,與之同期落地的中糧(蒙牛)物流基地、生態陶瓷透水磚等項目也在如火如荼建設之中。
幾年間,平定化工2×20萬噸/年煤制乙二醇、山西貝特瑞人造石墨等多個高質量項目相繼建成投產。
憶往昔,這里深溝峻嶺,人蹤難覓;現如今,眼前廠區平整,項目林立。
站在園區一角,遠處幾十米的深溝里,40多臺大型機械往來穿梭不絕,削峰填谷、修路架橋,平定人搬掉7個山頭,填平10多條深溝,在平均海拔落差150米的崇山峻嶺間,硬是“啃”出了1500畝平整的土地。在大力推動園區平臺建設的同時,平定縣不斷優化營商環境,開展招商引資,并實行領導包點責任制度,由縣領導和各投資項目對接,實時解決投資項目建設過程中的問題。
同時,開發區成立重點項目建設指揮部,按照投資項目時間表和路線圖,通過“銷號制度”,協調推進平臺工程和投資落地項目建設,為投資項目開工前、建設中、驗收前的各項工作提供保障服務,解決企業后顧之憂。
栽下“金梧桐”,引得“鳳歸巢”。放眼園區,一個個“含金”“含新”“含綠”的高質量項目拔地而起,成為陽泉市堅定不移推動轉型發展的生動縮影。上半年,陽泉新興產業增速快于傳統產業20.7個百分點,為“結構反轉”奠定良好基礎。

模范人物陽煤集團三礦機電動力部綜采技術組職工李杰——千米井下的“土專家”
倔脾氣的“土專家”,求知欲強的“好學生”,耐心的“好師傅”——問起大伙眼中的李杰,他們給出了這樣的答案。
在同事眼里,李杰是個“土專家”。那年一臺用了七八年的采煤機突然“趴窩”,工作面陷入停產。礦上請來德國廠商的技術專家搶修故障,專家認為是模塊問題,更換一次需要五六十萬元??啥嗄甑木S修經驗告訴李杰,是控制線路問題。李杰鉆進50厘米寬的電控箱里,許多線路連線號都磨損得看不清了,憑經驗一根根檢查,最終找到了問題線路,修復了設備。幾年來,他提出合理化建議186條,被采納應用116條,創造經濟價值3000余萬元。
在愛人眼里,李杰是個“好學生”。打開李杰的衣柜,除了衣服,都是筆記本和書。參加工作以來,光是設備說明書,就抄了滿滿12本。即便周末,也是鉆在書房里一天都不出來,看電腦看手機,也都是看些小技巧、小創新。
在徒弟眼里,李杰是個“好師傅”。不管理論還是操作都耐心講解,無論白天還是黑夜,只要設備出問題,一個電話就下井來幫忙。2015年,陽煤三礦成立李杰勞模創新工作室,已培訓上百人,24人成為礦技術骨干,75人取得高級工技術職稱。在大伙的共同努力下,在全國煤炭行業的多次競賽中,一次次捧得榮譽。 2018年,李杰被評為全國“最美職工”。

陽泉市礦區段南溝社區黨支部書記、居委會主任任紅梅——不忘初心的社區筑夢者
紅梅向陽心向黨,任紅梅是一個普通的社區工作者,是一名共產黨員,更是一個不忘初心逐夢前行的社區筑夢者。
陽煤四礦,一座百年老礦,這個陽泉乃至全省最老、最高年產260萬噸的大型煤礦,在2002年割完最后一刀煤后政策性破產,段南溝社區就坐落在原四礦洗煤廠的原址上。職工分流到外地工作,也讓這個城市社區有了許多空巢老人和留守兒童。
段南溝社區的居民就如大雁般,在工作地和家往返遷徙。面對這樣的問題,任紅梅以“鴻雁”為名,以構建服務型黨組織“鴻雁”品牌為目標,努力將社區打造成了溫暖的雁巢。早看窗簾晚看燈,社區樓里數板凳。這句順口溜,就是任紅梅照顧老人的一項具體工作。
早晨窗簾拉開沒有、晚上燈打開沒有、社區活動室里哪位老人沒有出現,一件件瑣碎卻貼心的小事,溫暖著每一位老人的心。
為了彌補父母的監管缺失,任紅梅個人出資3萬元,籌建了全省首家“親&青Family”青少年社會工作站,并自費考取了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和社工師,輻射周邊1.4萬名青少年,成了許多孩子口中的“任媽媽”。作為黨的十九大代表,任紅梅進機關、進校園、進社區、進軍營、進農村,通過宣講讓十九大精神落地生根,“紅梅黨代表工作室”更是每年接待群眾200余人次,為黨員群眾解決實際難題33件,讓百姓倍感暖心。2019年,任紅梅榮獲“全國最美城鄉社區工作者”榮譽稱號。

陽泉市郊區李家莊鄉漢河溝村黨支部書記兼村委會主任宋曉文——鄉村振興路上的帶頭人
“初心,就是一開始的夢想,是一個甜蜜的夢。作為村干部,我的初心,就是讓漢河溝老少爺們都能舒心?!彼螘晕恼f。
俗話說,安居才能樂業。在漢河溝,讓村民舒心的第一件事,就是家家戶戶都住上樓房。中央提出加快新農村建設,宋曉文緊抓這一機遇,推動漢河溝村城鎮一體化發展,進一步改善村民生活質量。2005年,漢河溝村在李蔭路旁建起50套小二樓。兩年后,又啟動9棟樓、538套、建筑面積8萬平方米單元樓住宅工程,到2009年10月完工。農民一輩子不容易,村集體在除水、電、暖等全部配套外,還統一為每戶添置安裝了煤氣灶、油煙機、熱水器、空調、衛浴等生活器具。 2010年,全村所有住戶一次性喜遷新居,熱鬧的鞭炮聲表達出大家內心的喜悅。
讓百姓舒心,就要求干部不間斷地奮斗,遇到苦頭咽下肚,碰到困難往上沖。2008年村辦煤礦全部關閉后,漢河溝如何發展,成了擺在村干部面前的新課題。適應轉型,村里組建了大中成安機械公司,承攬工程挖掘、道路施工、貨物運輸、造地復墾等業務;組建裕盛源醋業有限公司,在新村中心建起景河酒店,一次性解決了婦女的就業問題;依托集體積累,辦起了盈誠小額貸款公司,注冊資金5500萬元。
懷著不變的為民情懷,宋曉文帶領大家大踏步走在新農村建設路上。2018年,宋曉文獲全國農業勞動模范。
本版圖片:王偉 本版責編:康少瓊 崔如意 版式/制圖:劉鐵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