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區干部全力以赴當好創城主力軍。王昕攝
半年多來,不少市民在感慨環境由亂到治、由差變好、由臟變美的過程中,日漸熟悉了這樣一群人——他們奔波在一個個小區里,為待拆房屋畫圖標記,排查隱患,雖經常挨罵受氣,但他們初心不改,依舊堅守在創城第一線。你幾乎每天都能看到他們,風塵仆仆、滿頭大汗。你熟悉他們每一張臉,卻又不知每個人姓甚名誰。他們,有一個共同的名字——社區干部。
南內環三社區:端平“一碗水”
說到環境改變,家住菜園東街的劉大爺最有發言權。老人年近八旬,在當地住了多年。他回憶說,“以前,我們這里因為小街巷多,破墻開店、占道經營亂象叢生。飯店多、燒烤多、油煙多、蟑螂老鼠多……轄區里有52家飯店,一到夏季,商戶在人行道上擺滿桌子,四周全是違停車輛,樓上住戶飽受煎熬。一些小飯店把泔水油污倒進沿街的垃圾桶和下水管道里,導致樓里下水道經常堵塞,整條街污水橫流、臭氣熏天。另外,周邊老舊院落私搭亂建嚴重,還有的圈地種菜,養雞、養狗、養兔子,竟然還有養黃鼠狼的。”
而這一切,在創城開始后就發生了巨大改變。南內環三社區干部賈曉莉回憶:拆遷整治開始后,我們都在馬路上辦公,頂著烈日,現場研判情況,制定整治方案。聯合執法中隊、網格長、居民樓院長成立了南三社區創城工作組,兵分三路,一路針對破墻開店,一路針對駐地單位整改,一路針對老舊院落違建,各個擊破。在整治沿街破墻開店和違建時,居民的思想工作最難做。每個店面我們最少都要跑三五十趟。不少住戶的態度由一開始的抵觸,到后來的過意不去,再到為社區干部遞上熱水,說明了我們的工作漸漸得到居民認可。 “我們憑什么能贏得居民的理解。”社區主任武彩萍說,就是拆遷時一把尺子量到底!要拆全拆,絕不欺軟怕硬。創城工作組嚴守這一條,一視同仁。最終,破墻開店全部恢復原貌。居民們看到政府動真格的效果后拍手歡呼,積極支持,和工作組站到了一條戰線,共同向不文明行為宣戰。
建設北路社區:先啃“硬骨頭”
說起建設北路社區的拆遷過程,當地的老住戶打開了話匣子:“要說社區干部真不容易。我們這兒緊鄰火車站、勞務市場,轄區內基本是老舊小區,最顯著的問題是占道經營,治安較亂。在東安路、新城南街、新城南街東巷等道路上破墻開店的太多了,經營者人脈盤根錯節,利益錯綜復雜,素質參差不齊,而且形成一定勢力,整改過程中給社區施加了不小的壓力。說實話,我們一開始都不相信違建能拆掉,但是后來真的做到了。”
建北社區黨支部副書記陳海鳳告訴記者,如今回頭去看,當初似乎不可逾越的困難都成了談資。“當地的情況復雜。但大家還是下定決心先啃硬骨頭。有一家出了名的難纏戶被拆違建后,竟把自家老人帶到社區辦公室住下,哭鬧著說沒地方住,要求政府出錢恢復陽臺。我們頂住壓力,堅決要求自費整改陽臺。大家一面宣講政策,一面不停地勸導溝通。最后苦口婆心,用真誠和原則打動了他們,第一個自費恢復陽臺原樣。其他持觀望態度的居民一看,也默默加入了自行恢復的行列。”
解決好“釘子戶”的經典案例,讓附近幾個院落的居民非常佩服,許多住戶自發組織、聯名寫請愿書,主動配合社區和工作組拆除違建,并選出敢于奉獻、有勇有謀、沒有私心的樓院長,一起做住戶們的思想工作,短期內就將院內的違建全部拆除。建北社區3個月內,共修整臺階200處、拆除違建123處、清理垃圾117車、規范便民市場4處、封堵破墻開店17處,開展義務勞動70余次。
鐵匠巷社區:架起“連心橋”
創城中,鐵匠巷社區“一路一專班”黨支部就如同一座連接政府和百姓之間的“連心橋”,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由社區網格長和小巷管家共32名工作人員組成的臨時黨支部,組成“專班”開展常態化巡察,他們和居民群眾密切聯系,把很多矛盾都化解于無形。
后鐵匠巷11號院里有位78歲的李大爺,總是將撿來的廢品堆放在院內和樓道里,誰勸都不聽。“專班”成員知道后,來到老人家中走訪。了解到李大爺生活并不拮據,有退休工資,兒女還定期給生活費,但是他就是有這個習慣。于是,就耐心開導老人:咱們院內都是老房子,而且老年人居多,一旦失火,后果不堪設想。在大家不厭其煩、曉之以理、動之以情的開導下,李大爺終于想通了,清理了所有廢品。居民們高興地說,回到院子里感覺視線都開闊了。
在鐵匠巷承裝一號院內,消防通道上常年鎖著一輛三輪車,不但影響出行,而且一旦失火,消防車也開不進來。“專班”成員了解到,三輪車的主人是個聾啞人,脾氣倔、溝通也很困難。隨后,大家通過社區找到這位殘疾人,心平氣和地連比劃帶寫字畫圖,示意他把三輪車存到院內車棚里。社區主任還寫下字條,以后生活上有啥困難可直接找社區幫忙。最后,三輪車主表示以后不再堵塞消防通道了。
采訪中,當地居民說,以社區為主導的“一路一專班”,急群眾之所急,為群眾辦了很多實事,大家都很感謝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