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們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改善生產力。”近年來,我省堅持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山西重要講話精神,緊緊圍繞“塑造表里山河生態美好壯麗形象”戰略目標,以改革創新推進綠化山西的步伐,努力讓表里山河“美起來”、政策機制“活起來”、農民群眾“富起來”。金秋時節,豐收在望。記者奔波在呂梁太行,感受三晉大地綿延不盡的綠色,體味農民群眾發自心底的幸福和滿足。
創新經營機制,生態環境驚艷了
“我每天都要上來轉轉。到處都是樹,風再不會把土刮得滿山跑了,我這心里美著呢。”9月4日,秋高氣爽。從石樓縣義牒鎮侯家溝村高衛平的坡耕地放眼望去,滿山草木茂盛,綠意盎然。
石樓縣溝壑縱橫,梁峁成群,生活在這里的農民祖祖輩輩過著“刨個坡坡兒、吃個窩窩兒”的日子。“為了生活,山上能用的地大伙兒都用了,種上玉米、撒上豆子,眼巴巴地等下雨,然后操心生長,盼著收成。老人們總是說人勤地不懶,可一年下來,一畝地只能收200元?!备咝l平說著當初的生活感嘆著,山越刨越荒,人也越刨越窮。
石樓縣是我省生態脆弱的一個縮影。如何改變生態脆弱區的面貌,改善當地群眾的生活?多年來,我省堅持良好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大規模推進國土綠化,全方位筑牢生態屏障,圍繞生態修復機制創新試驗區、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試驗區、“一圈一帶”生態修復先導區、生態保護修復助推脫貧攻堅先導區“四大定位”,將80%以上造林任務集中到呂梁山生態脆弱區、環京津冀生態屏障區、重要水源地植被恢復區和通道沿線綠化區等生態環境最為脆弱、治理任務最為艱巨、群眾期待最為迫切的“四大區域”。
我省通過創新機制,推進生態修復、退耕還林,實現生態生計良性互動、增綠增收互促雙贏。
“退耕還林既改變了石樓溝壑的顏色,也改變了石樓農民的生活。石樓縣67%的土地為25度以上的陡坡地,在實施退耕還林中,我們創新‘支部+’的合作社模式,由村黨支部領辦合作社,目前共有137個該類型造林合作社,涉及農戶1.15萬人,其中貧困戶達到了9900余人?!笔瘶强h林業局局長李紅平說。
和合鄉西山村是石樓縣“支部+”模式的首創地。該村黨支部書記賀計平創辦的石樓縣河西扶貧攻堅造林合作社已造林3800余畝。合作社中貧困戶張保連2017年、2018年兩年僅通過植樹就獲得4萬多元收入。他逢人就說:“這種‘支部+’的合作社模式,真好!”從村黨支部到群眾,造林積極性高漲。目前石樓縣已成為我省退耕還林和人均經濟林面積最大的縣。
在國土綠化中,我省從上到下積極探索經營機制。值得一提的是大寧縣首創的“購買式造林”入選第二屆中國優秀扶貧案例。從2002年開始大力綠化荒山的永和縣,如今生態防護林達40多萬畝,林木覆蓋率達到40%以上。曾經光禿禿的山綠了。據統計,目前我省森林面積4816萬畝,累計完成國家退耕還林任務2730.3萬畝,森林覆蓋率達20.50%。全國生態氣象公報顯示,2000年至2017年,山西植被生態改善全國最快。
依靠提質增效,特色產業發展了
“老王,這片樹有些高了,樹高與行距的比是70%-80%,高了會降低產量。你今年采摘過后要向鄉里上報需要修剪的畝數。等到適宜的時候,服務隊就會修剪到合適位置?!?月5日,靈石縣經濟林中心技術服務隊顧問胡守志把老王園子里每棵樹都看了一遍?!皥罅藞罅?,就等著你們來呢。”
從1998年開始,王振華就在靈石縣馬和鄉張嵩村侍弄自己荒山種植的500畝核桃樹。修剪、嫁接、除草,老王下足了辛苦,卻因為選擇品種一般和自身技術不足,核桃并沒有賣出好價錢。
2013年以來,我省全面實施以高接換種、整形修剪、科學施肥、有害生物防治等為技術內容的干果經濟林提質增效,對4-20年的低質低效干果經濟林進行綜合管理,每畝補助200元,連續實施3年。這讓老王重新看到了希望。
抱著試一試的心態,老王請省林業技術推廣和經濟林管理總站的技術人員給十幾株結果特別小的樹換種?!爱敃r看這些年輕娃娃們是真不放心,但想著反正也不要錢,就試試吧。第二年我發現,按照技術員的方法高接換種的樹,傷口愈合很快,長勢挺棒。”于是,老王開始分批換種,技術員成了他家的???。
靈石縣被稱為“中國核桃之鄉”,是我省第一批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也是全省唯一的核桃產業園。盡管擁有核桃經濟林30多萬畝,但仍存在重栽輕管、單產不高,品種混雜、質量不高的問題。
為提高全縣核桃的商業競爭力,靈石縣按照省林草部門的安排,在當地農戶中培訓農民技術員,組建了136個技術服務隊。為保證技術服務隊成員技術過硬,靈石縣每年都會請省市的林業專家對技術員進行兩次實地培訓。
“經過提質增效,一株十年的大樹青果產量可由原先的二三百個增加到1200個左右。農民嘗到了甜頭,好幾次縣里給我們技術員培訓時,他們都跑來旁聽。”胡守志說。
近年來,我省貫徹落實綠色發展理念,堅持依靠林草、發展產業,啟動紅棗、核桃等傳統干果經濟林產業提質增效,做強叫響“山西紅棗”“山西核桃”等優質品牌;創新小灌木大產業發展思路,大力推進連翹、沙棘等特色經濟林,鼓勵開展經濟林經營權流轉,推行“企業+合作社+技術服務隊+農戶”模式,通過對低質低效干果經濟林和野生灌木林經濟改造提升,增加農民收入。5年來,我省在95個縣(市、區)實施提質增效328.5萬畝,投資6.57億元;2016年納入林業生態扶貧“五大”聯動項目,項目惠及貧困戶20.4萬戶,貧困人口51萬人。經濟林提質增效讓特色產業大放異彩。核桃收入已經成為靈石縣農業收入的主導,林下經濟也最大限度地發揮了增收效應;嵐縣逐步發展成為以沙棘為主的沙棘產業基地,許多造林合作社和貧困戶從中受益;太谷縣將紅棗產業提檔升級,僅紅棗加工企業年產值近1億元。
借力生態效應,貧困人口脫貧了
“老孫又上山呀?今天咋轉?”“從牛筋峁過后海灣,最后到草溝。這幾天旅游的人不少,我得多走走?!?月6日,一吃過早飯,婁煩縣米峪鎮鄉獨石河村的孫乃貴穿上藍色管護服,戴上“護林防火”袖章,急匆匆向大山深處走去。
獨石河村位于云頂山省級自然保護區內,森林管護任務艱巨,稍有不慎就可能會危及云頂山原始森林。
今年57歲的孫乃貴原是村里建檔立卡貧困戶?!拔乙恢毕氤鋈ゴ蚬赍X,可老婆有病,生活不能自理,離不了人?!蹦菚r連孩子的奶粉錢都靠借的老孫愁得每天睡不著。
2016年,國家啟動貧困人口轉化為生態護林員。婁煩縣結合脫貧目標,聘用建檔立卡貧困戶做護林員。老孫經過筆試面試、崗前培訓后,成為護林員。2018年底老孫摘掉了貧困戶的帽子,一身輕松的他笑容多了:“我現在一年有1萬元的工資,就在家門口工作,每天還能照顧生病的老婆。現在我感覺自己干啥都有底氣了。”
同樣的變化也發生在嵐縣王獅鄉蛤蟆神村貧困戶王明珍身上?!拔液屠习槎荚诤献魃鐝氖律臣绲膿嵊⒃灾病菜?、拔草、噴藥等日常工作,去年收入在3.5萬元左右。”
省林草局數據顯示,在生態建設中5.2萬貧困社員人均勞務收入7000元以上,全省林業精準扶貧帶動52.3萬貧困人口增收10.5億元。生態管護為貧困人員帶來新的增收途徑。2019年,在1000萬元生態護林員補助的基礎上,我省又爭取了2800萬元,用于36個國家級扶貧攻堅重點縣擴大生態護林員規模、提高生態護林員管護補助標準。截至今年4月,我省貧困縣管護人員總數36888人,平均勞務收入6500元/年。其中集體林管護中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占比79%。通過合理設置管護崗位,精準聘用貧困人員參與森林管護,帶動58334人脫貧,實現我省林業生態保護和脫貧攻堅的“雙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