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成通車的迎賓橋。鄧寅明攝
新建成通車的晉陽橋。牛晨陽攝
上世紀90年代初的迎澤大橋。程耀寶攝
從昔日一座孤零零的洋灰橋,到如今市民爭相打卡的網紅橋,20余座造型迥異的跨河大橋矗立在汾河之上,默默洞察著世事變遷;800多座大大小小的橋站在城市角落,靜靜傾聽著城市故事。汾水如詩橋如畫,橋相連、路相通、心相印,每一座橋有著屬于它的獨特記憶,不僅引領城市交通由平面向立體發展,更見證了美麗太原70年奮斗的風雨歷程。
1見證城市新變遷
一座城市的興旺離不開橋的發展,一座城市的淵源總離不開橋的故事。壩陵橋、三橋街、橋頭街……雖已無法尋覓橋的蹤跡,但這些與橋有關的街巷名稱,常喚起人們對太原橋梁的記憶。
最近,攝影愛好者王春雷正在整理老照片,一張五寸的彩色照片上,藍天白云下一座大橋的身影格外熟悉,仔細一看,原來是迎澤大橋。看著泛黃的老照片,王春雷百感交集,思緒萬千。
“老太原”高大爺今年72歲,談及對橋的記憶,他最先提到的是“洋灰橋”。“小時候,聽老人們說,1937年太原淪陷后,為了戰爭需要而修建的。”“洋灰橋”是我市第一座鋼筋混凝土橋,全長700米,橋寬6米,是當時連通汾河兩岸的唯一通道。
第三次修編的《太原市政志》中,對于新中國成立初期太原橋梁的記載,內容并不多。當時,連同“洋灰橋”在內,市區橋梁僅有四五座。
1953年初,迎澤大橋開建。這是太原人自己設計、修建的一座鋼筋混凝土懸臂式大橋。由于大橋以東的大街經過迎澤門(又名大南門),故命名為“迎澤大橋”,當時被稱為“華北第一橋”。
據《太原市志·交通》(1978—2011)中記載,1955年后,市內新結構、新造型、長跨度、重荷載的新型橋梁才相繼問世,汾河以及各邊山支流上先后修建了20多座橋。
改革開放之后,市政道路和橋梁建設進入高峰期,南內環橋、漪汾橋、柴村橋等跨河大橋相繼建成。特別是1985年,尖草坪立交橋建成,填補了我市沒有立交橋的空白。
時光機來到21世紀。2001年,橫跨汾河的又一座大橋——長風大橋竣工。 至此,汾河和各支流上累計建橋99座。除市政橋梁外,不少廠礦企業或是各城區也興建了不少橋,只是橋型和結構較為簡單。
2更新城市新地標
橋是時代跳動的有力脈搏,一座座飽經滄桑的大橋,是幾代建設者努力奮斗的結果。
太原市市政公共設施管理處橋梁養護所的橋檢科科長原曉龍,是一名城市橋梁守護者,每座橋梁都曾留下他的足跡。他的工作簿上清楚地記錄著:“截至2018年底,市政部門管轄的橋梁有217座,建成未移交的橋梁有470座,區屬或企業管理的橋梁有125座。70年城建史上,橋的數量翻了百倍,橋型結構更是持續升級,板橋、拱橋、斜拉橋、桁架橋、懸索橋……不斷成為城市的新地標。”
《太原市政志》中記載,1996年11月1日,運行40多年的迎澤大橋,連同洋灰橋在內,共同實施爆破拆除,并在原址重建。1997年10月1日,一座主橋長511.6米,寬50米,包括雙向8條機動車道、2條非機動車道和2條人行車道的特大型現代化橋建成。2002年至2007年,迎澤大橋又陸續完成了各個路口的互通式立交改造。
此后,漪汾橋、南內環橋、柴村橋等多座跨汾河橋,都經歷了擴改建。一項項橋梁工程的上馬,訴說著城市日新月異的變化,更屢次刷新太原的建橋記錄。2008年6月26日“祥云橋”開建,連同南中環橋在內,全互通式立交橋又掀開了太原橋梁史的新篇章。
南中環橋的設計源于太原八景之一“蒙山曉月”。而祥云橋的名字則得益于開工之日恰逢奧運火炬在太原傳遞,設計上更創造性地使用三根彎塔柱組成斜拉橋主索塔結構,全高100.5米,仿佛一朵迸發靈感與創新精神的火焰。 歷時兩年多,南中環橋、祥云橋兩座全互通立交橋建成后,不僅成為城市的新地標,更為城南地區的發展拓展了空間。
3展現城市新名片
太原作為沿汾河兩岸建設的城市,解決跨河交通問題是城市建設的重中之重。2013年,隨著中環路的開建,城北地區又新建了北中環橋,造型現代、功能齊全,宛如一條騰飛的巨龍,成為我市首座非對稱斜拉索橋。太原市市政公共設施管理處橋梁養護所的所長溫乃棟介紹,當年我市完成了中環路的快速化建設,橋梁的建設規模更是前所未有,全年建成32座高架橋、5處地下通道,一年下來,橋梁總長度增加了三倍之多。2019年6月9日,通達橋、晉陽橋、迎賓橋完工正式通車。
至此,汾河上已矗立著功能不同、造型別致的23座大橋。
新建成通車的三座跨汾河大橋中,晉陽橋以古樸典雅的造型成為市民爭相打卡的“網紅橋”。“與迎賓橋、通達橋相比,晉陽橋屬于全對稱造型,更符合中國人的審美。”市市政公共設施管理處橋梁養護所副所長張立強介紹說,晉陽橋主橋跨度為204米,下方沒有橋墩,屬下承式拱橋,是我市目前唯一的桁架橋。
張立強還說,除晉陽橋外,通達橋也非常有特色,是我市第一座懸索橋,大橋主塔高127米,由曲線型拱門組成,取意“時代之門”。“這三座大橋,不僅貫通了城市西南部的交通,更成為靚麗城市的新名片。”
橋,是記憶,是貫穿這座城市變遷的線索;橋,是紐帶,是溝通區域和提升城市發展的命脈。
昨天,你站在橋上看風景;今天,我們在這里,講述關于橋的那些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