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色闌珊,繁星點點,昔日里寧靜的山西博物院,在9月22日晚,燈光熠熠,眾人如織。為慶祝山西博物院(以下簡稱省博)建館100周年,該院首次舉辦“博物館之夜”活動,并開放全新的三大主題展覽,將閉館時間延長至22時,以夜晚靜謐的“神秘”和奇妙,招待八方游客。
夜游省博,更添神秘色彩
“看了電影‘博物館奇妙夜’之后,我就特別期待夜游博物館!”“夜晚的博物館肯定特別神秘!”自山西博物院微信公眾號、山西晚報文博山西公眾號對外公布會在22日22時閉館的消息后,評論區被公眾“點燃”,大家都期待著在夜晚與博物館相遇。
22日當晚7時,山西博物院二層平臺上早已被公眾圍得水泄不通,很多人傍晚就趕到了博物院,只為一同見證省博的百年盛典,共赴這場跨越時空的對話。山西晚報記者在現場看到,觀眾當中,上至70歲老人,下至一兩歲孩童,都在家人的陪伴下來到省博,大家都渴望在這場穿越時空、穿越歷史的特殊體驗中感受一把。來自太原市杏花嶺區的張志紅女士說:“聽說省博今晚開放,就讓女兒早早寫完作業,帶她來感受這場文化盛宴,用博物館的文化去增添作為山西人的自豪感!”
活動當天,省博展館正常開放。與白天的莊嚴、肅穆相比,夜晚的博物館多了很多神秘色彩。你可以在展廳內閑庭散步,那一抹夜色射入窗口,再配上昏黃的燈光,讓人覺得歲月靜好。“晚上參觀,就覺得代入感特別強,仿佛自己就置身其中,能感受到古人的文明和智慧。”特意從北京趕來的觀眾尤先生說。
交響音樂會非常“炫彩”
當五千年歷史星空與百年文博人相遇,這注定是個不平凡的夜晚。在當晚的慶典上,一場中西合璧、博古通今的交響音樂會也拉開序幕,來自太原戲曲職業學院的老師們,為現場觀眾奉上了一曲曲拿手曲目,讓悠揚的樂曲聲久久飄蕩在省博的上空。
這場音樂會非常“炫彩”,既有西洋樂,也有中國古典樂,從內容上講,也將晉國的發展歷程,用樂曲進行了串聯,讓公眾欣賞到了充滿歷史人文底蘊的樂曲篇章。再加上四周炫目多彩的燈光,越發讓這樣的夜晚彰顯了它的特別之處。此外,晉劇表演藝術家們還帶著絕活兒在舞臺上亮相,讓不少外地游客感受到了山西戲曲的魅力。省博的“小小志愿者”們也登上了舞臺,用自己的方式,表達著對山西歷史文化的熱愛。
對此,山西晚報記者特別采訪了山西博物院副院長張慧國,提及這樣的精心安排,他說:“今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也是山西博物院建院100周年,在這樣特別的日子里,我們希望用特別的方式來回饋觀眾。近年來,公眾對博物館的需求越來越高,大家對文化的渴望,以及欣賞能力在提升,對于我們文博人來說,呈現博物館的方式也應該提高,所以就想著讓大家在夜晚來到省博感受不一樣的體驗,這也是拓寬博物館服務的一種嘗試。”
三大展覽讓你感知中外文明
百年滄桑,百年榮光。誕生于1919年的山西教育圖書博物館,向公眾打開了一扇傳播新知、開啟民智的大門。100年后的今天,作為山西歷史文化戰線中最為璀璨的明珠,山西博物院則向公眾打開了觸摸中外歷史、感知中外文明的大門。在百年慶典之際,特別推出了三大主題展覽,以多元的文化形式,讓大家相聚省博,共襄盛舉。
山西博物院成立100周年特展:該展覽名為“百年傳承守正創新——山西博物院成立100周年特展”,用實物與照片,見證晉博人走過的崢嶸歲月,折射百年間中國的滄桑巨變。
在本次展覽中,山西博物館事業發展的歷程能盡收眼底,你也能通過這些老照片,通過博物館的老建筑,感受到太原城在一百年來的發展變遷。
山鷹之子——安第斯文明特展:2018年,一場埃及展覽,讓龍城的公眾感受到埃及這個文明古國的歷史文化和風土人情。如今,安第斯文明向我們走來,這也是國內引進的首個南美地區主題展覽。
安第斯文明雖沒有文字和車輪,但雄偉的馬丘比丘宮殿建筑、壯美的庫斯科古城、神秘的納斯卡地畫,以及絢麗的紡織品、多彩的陶器和精致的金銀制品……處處閃耀著智慧的光芒。本次展覽匯聚了秘魯11家博物館收藏的歷年重要考古出土文物,達170余件,系統展現安第斯文明的發展歷程,讓公眾得以領略人類文明史上這顆璀璨明珠的神秘風采。
百代標程——董其昌書畫藝術展:晚明杰出的書畫大家董其昌(1555-1636)集前人之大成,融會貫通,洞察畫壇時弊,以禪喻畫,翻開了文人畫創作的新篇章。三百余年的畫壇,大都在其理論輻射下而成就,形成了一個群體性的文人畫創作高潮。
2018年底,上海博物館成功舉辦了大陸首次“丹青寶筏:董其昌書畫藝術大展”,此展以上海博物館館藏為主,同時向故宮博物院、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等海內外15家重要收藏機構商借藏品。藝術展引起轟動,觀眾云集,被稱為“不容錯過的藝術盛事”。恰逢山西博物院建院100周年,就與上海博物館合作,推出“百代標程——董其昌書畫藝術展”,以饗公眾。
本次展覽以“丹青寶筏”大展框架為基礎,遴選上海博物館館藏董其昌及相關藝術家作品共計40余件組,由“董其昌和他的時代”“董其昌的藝術成就與超越”及“董其昌的藝術影響和作品辨偽”三個部分組成,旨在較好地呈現藝術性、經典性與學術性的統一。
相關
專家縱論博物館高質量發展
9月22日上午,由山西博物院主辦、山西省博物館協會協辦的“全國博物館高質量發展論壇”在太原召開,來自全國的44個省級博物館、紀念館館長,省內18個博物館、紀念館館長參加。
本次論壇由中國博物館協會副理事長、上海博物館館長楊志剛主持。國際博物館協會副主席、中國博物館協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安來順,秘魯國家考古學、人類學和歷史學博物館館長索尼婭,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山西大學副校長杭侃,南京博物院院長龔良,湖南省博物館館長段曉明,復旦大學文物與博物館學系研究員、博士生導師魏峻,山西博物院院長張元成在論壇上作了主旨發言。
這是一次高質量、高品質的論壇,參與發言的各位嘉賓分別從各自的實踐出發,針對當前博物館面臨的問題提出了切實可行的、具有指導意義和價值的建議。
1 國際博物館協會副主席、中國博物館協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安來順
博物館成為地方社會經濟發展的驅動力
博物館及其遺產資源越來越多地成為地方社會經濟發展的驅動力。20世紀70年代,傳統制造業衰落,開始尋找新的增長引擎,文化遺產吸引力和博物館經濟影響力引起關注,博物館越來越被視為收入的來源和新就業的創造者。進入21世紀以后,博物館“超經濟”影響力備受重視,更加強調“博物館作為發展動力”的作用。博物館的使命正在豐富,保護、保存和展示遺產永遠是博物館的核心功能,今天的博物館又是創造知識、社會互動和對話的場所,是當地經濟創造和創新的源泉;博物館越來越多地成為城市復興和城市設計中的重要元素;博物館文化越來越成為提升所在地居民生活福祉的有效渠道。許多研究表明,長期的藝術參與和積極健康的結果之間存在關聯,并延伸到心理健康。這些是今天博物館面向地方社會發展的廣闊空間,探索高質量可持續發展之路的重要視角之一。
2 秘魯國家考古學、人類學和歷史學博物館館長索尼婭
提高藏品保存、修復面臨挑戰
秘魯國家考古學、人類學和歷史學博物館創立于1822年,收藏從古代到印加帝國時代的數十萬件珍貴文物資料。索尼婭館長圍繞如何致力于提高博物館藏品保存、科研修復和管理工作的各個領域的高質量發展,與中國博物館同事們分享該館所面臨的挑戰和新的課題。
3 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山西大學副校長杭侃
《博物館基礎》為山西中小博物館發展提建議
《博物館基礎》是1993年國際博物館協會向全球博物館界推廣的一部實用手冊,寫作目的主要是幫助世界各地不同類型的博物館,為那些專業人員稀缺、經濟資源有限的博物館提供良好的實踐綱要。
此書在國際博物館界影響比較大,至今已經出版了第三版,翻譯成了多種文字,但是,它在中國的影響尚有限。杭侃在實地調研的基礎上,結合《博物館基礎》的內容,對山西的中小博物館的發展提出了一些自己的建議。他認為,“中小博物館的發展,應該向先進的理念學習;提升業務水平——模塊化,和素質教育結合;與區域的特色相結合,有特色藏品,需要講好自己的故事。”
4 南京博物院院長龔良
創意是靈魂,傳播是關鍵
博物館遇上了一個新的時代。在這個快速發展的時代,博物館學科產生了很多新的理念:從藏品到展品,從過去到今天,從文物到公眾,從陳列到展覽……在這樣一個發展變革的時代,博物館人需要創新、創意與創造,來實現高品質發展。這是博物館發展階段性的要求,是創新思維、創意產品、創造特色的需要,也是創造美的世界的需要。展覽、服務、環境、文創產品開發、博物館特色凝聚,都需要博物館人創造性開展工作。創意是靈魂,傳播是關鍵。博物館要努力做好文化創意產品開發工作,“越中國、越藝術、越高貴”。要挖掘地域文明特色,經營好博物館商店,把它作為展覽和服務的延伸。同時,讓博物館插上互聯網的翅膀,是時代的現實需要,也是擴大傳播的需要。
5 湖南省博物館館長段曉明
博物館事業要從高速發展向高質量發展轉變
當前,博物館事業已經實現了高速發展,正面臨由高速發展向高質量發展的轉變,這就要求博物館從發展思想的轉變、服務方式的轉變和內部管理的轉變等方面發力作為,讓特色建筑本體為博物館事業高質量發展助力,精品陳列展覽為博物館事業高質量發展護航,科學管理服務為博物館事業高質量發展提質,加強智慧建設為博物館事業高質量發展賦能,創新治理模式為博物館事業高質量發展增效,最終才能完成量變到質變的完美轉化。
未來的博物館應該是:堅持“專業化”的公共機構、堅持“智慧化”的傳播機構、堅持“社會化”的服務機構、堅持“品牌化”的文化機構。當“到博物館去”成為一種城市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成為社會服務的一種業態時,則博物館必定能引領社會風尚的發展方向,博物館也必將是一個不局限于展覽的專業機構。文博人當共同努力,創新實干,推進新時代博物館事業的高質量發展,讓博物館不僅是映照歷史的文化巨鏡,更是眺望未來的文化高地。
6 復旦大學文物與博物館學系研究員、博士生導師魏峻
拓寬博物館在空間、服務和技術方面的邊界
2016年,魏峻在中美博物館論壇上提出了“無邊界博物館”概念,其強調的是博物館在館舍內充分實現征集、保護、研究、傳播、展出等基本功能的同時,還應該更多走向大千世界,不斷融入社會,拓寬自身在空間、服務和技術方面的邊界,更好地實現資源、信息、服務和理念在博物館內外的跨界流動與共享。魏峻以廣東省博物館為例作了介紹。在空間拓展方面,近年來突破了館舍建筑的空間限制,把展覽和教育活動帶到地鐵、機場和商場等城市公共空間,以及居住區、學校、養老院等社區空間。此外,廣東省博物館一個已有十五年歷史的項目“廣東省流動博物館”,把博物館的資源送到所在省份的邊遠地區,取得良好的社會效益。在服務拓展方面,廣東省博物館致力于將藏品資源、圖書資料、實驗室,甚至展覽資源最大限度地向社會公眾開放。同時通過共建項目,為中小型博物館的發展提供服務;在技術拓展方面,廣東省博物館實施了5年的“智慧博物館”項目,就是希望突破物理和虛擬的邊界,利用物聯網、云計算、移動互聯網、大數據等新一代網絡通訊技術,去構建具有智慧管理、智慧服務和智慧保護功能的智能應用系統,最終推動博物館的運行和服務水平提升。
7 山西博物院院長張元成
在雙向的影響互動中傳承與創新
博物館的發展,歷來與國家、地區、城市的經濟發展,與博物館文化生態環境的發展,與博物館自身發展息息相關,這是一個雙向的影響和互動。山西博物院百年發展,取得長足的進步,放眼未來,新時代博物館如何高質量地健康發展,有以下幾點思考:一是高質量發展要依托基礎,與時俱進,創新發展;二是高質量發展要有高定位,以生態理念定位發展方向,以社區思維定位業態,國際視野定位格局;三是高質量發展要通過聚集人才領軍發展,信息科技助力發展,社會參與共建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