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9月18日,味道園小吃部在西銘路開門營業,只有6張桌子,雷俊德辭去公職,成為飯店“小老板”。一心盼望“早日富起來”的雷俊德在創業幾年后,成了百萬富翁。過去40年間,在太原大地上,無數的“雷俊德”依靠努力和智慧,實現了財富夢想。
打開記憶空間,民營經濟的發展始終是全市改革開放大潮中奔涌在前的浪花。上世紀70年代末,隨著中國經濟體制的轉軌和社會結構的轉型,民營經濟應運而生。幾十年來,太原市民營經濟從無到有、從弱到強,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
爬坡起步規模數量成績炫目
太原的民營經濟,經歷了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由弱到強的發展歷程,實現的是規模數量、科技創新、體制機制創新多方面的飛躍。
回溯太原民營經濟的發展,1983年是個關鍵節點。這一年,社隊企業在全市農村社會總產值中所占份額第一次超過農業。2004年,民營經濟自我發展、自我積累,對國民經濟和社會的貢獻越來越大,打破了國有經濟一統天下的局面。
2012年,民營經濟地位日益穩固。全市民營經濟增加值和稅收屢創新高,已穩居全市“半壁江山”,吸納城鄉就業達到“三分天下有其二”,成為拉動全市經濟的龍頭和轉型發展的生力軍。
一組統計部門的數據,極好地佐證了這種變化。1996年,全市共有鄉鎮企業3300個(不含個體工商戶),總收入達到186.38億元。到2017年,全市中小企業實現營業收入4774.57億元(不考慮價格因素)。全市有市場主體38.2萬戶,其中私營企業13.3萬戶,個體工商戶23.3萬戶。截至2018年3月,全市累計上市企業66家,全市累計上市企業66家。
支撐這些數據的,是經過多年創業積累崛起的一批實力強、成長性好的民營企業,美錦能源、華宇集團、大昌汽車等入圍山西民企百強,形成了一批全國聞名的產業板塊,如裝備制造、新能源、新材料、電子信息、生物醫藥……
內外兼修發展活力不斷提升
改革開放以來,我市大力優化營商環境、推進創新創業、加強公共服務,民營經濟規模總量不斷擴大,結構調整不斷深化,總體效益不斷提高,發展活力不斷提升。
曾在我市中小企業管理部門工作的王先生說:“改革開放以來,太原民營經濟發生了巨大變化,對稅收貢獻、財政貢獻,特別是就業貢獻成效顯著,從業人員總數達到170多萬。”
民營企業在高新技術、新業態等細分領域領跑。中天信戰略性引入“星光中國芯工程”,正在建設具有國內國際領先水平的高端安防產業。一些民營企業堅持自主創新,瞄準高端市場,推出具有較高科技含量的產品和服務,在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方面進行了成功探索,有效滿足了社會需求。
一批龍頭企業、規模企業自發地向價值鏈兩端延伸,或注重品牌經營,或注重新產品研發。近年來,我市出臺系列鼓勵、扶持政策,推動了民營企業的創新轉型熱潮。
相關負責人表示:“接下來的幾年,我市將繼續支持自主創新、技術改造和新引進項目,促進大企業、大集團發展和中小企業成長,推動民營企業由傳統制造業、勞動密集型產業向先進制造業、高附加值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發展。
轉型升級科技創新成為主力
在太原,你可以真切地感受到民營經濟發展的濃厚氛圍。這種感覺的直接傳達者,就是民營企業家。
去年,我市出臺《關于科技創新推動轉型升級的若干意見》,其核心就是激勵以企業為主體的產學研協同創新,提升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和核心競爭力,加快創新驅動、轉型升級。
近幾年來,我市民營企業正在精準對接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新能源新材料、現代金融服務等一批優勢特色產業,緊密對接新興產業培育、傳統產業改造,實現深度融合發展,形成一批特色鮮明、優勢突出的產業集群。科技進步與創新已成為影響和推動經濟社會發展、人民幸福的主導力量。綜改示范區相關負責人表示:“我們的存量企業,正在通過技術改造、科技創新煥發新的生機,產生新的動能,把產能10億的企業做到30億,30億做成80億,做大做強。”如今的太原民營經濟,面臨著轉型升級的新挑戰,面對著更為深刻的全面深化改革。在市委、市政府一系列政策措施的推動下,有著很大技術含金量并且涵蓋新一代信息技術、節能環保、生物醫藥、新型材料等多個領域的“高精尖”科技成果,正在成為提升企業自主創新能力、推動產業轉型升級的有力支撐,也越來越彰顯著我市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促進經濟社會健康快速發展的堅強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