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大數據“隱形資助”學生,在資助公平和學生尊嚴之間找到了平衡,既充滿人性,又精準高效。
“親愛的同學,你好!學校通過分析餐廳一卡通消費數據,結合你在學校的綜合表現,近期為你發放隱形資助720元……”近日,西安電子科技大學一些學生收到了一條短信,飯卡里還憑空多出720元錢,這讓同學們有些摸不著頭腦。
原來,這些錢是學校對貧困學生“偷偷的資助”。據報道,西安電子科技大學通過自主開發的大數據平臺,分析了學生2018年在學校刷一卡通的數據,找出每月在食堂吃飯60次以上、每天吃飯低于平均值8塊錢的學生進行資助。按照每天6元的補助標準,一學期720元餐補,悄悄打進了一些學生的飯卡。
利用大數據“隱形資助”學生,不僅可以解決一些貧困學生生活上的壓力,又可以維護他們的尊嚴。這與高校中傳統的資助方式相比,最大的特點就是利用大數據技術分析,在資助公平和學生尊嚴之間找到了平衡,既充滿人性,又精準高效。也因此,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的這個舉動,在輿論場引發廣泛好評。
此前,按照一些高校的規定,貧困生在申請資助時,不僅要提交資助申請書,還要開具各種材料證明,流程繁瑣、效率低下不說,還可能滋生造假。基于此,2017年教育部發布《關于進一步加強和規范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認定工作的通知》指出,要精準分配資金名額,明確重點受助學生,這其中就包括“采用隱性的方式,避免大張旗鼓地把困難學生與非困難學生割裂區分開”。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偷偷”給學生飯卡打錢的方式,正是這一思路的具體落地。
顯然,食堂消費數據不會撒謊,利用大數據鑒別貧困生,可以最大限度地實現對貧困生的資助公平。通過數據采集分析學生日常的消費情況,再輔助以嚴謹的評判標準,比如西安電子科技大學以學生每月在食堂吃飯60次以上、每天吃飯低于平均值8塊錢等篩選標準,就可以大概勾畫出學生們的經濟情況。這與傳統的提交材料證明等方式相比,更具有精準度,打破了原先資助資源“按比例”“一刀切”的分配模式。
或許正是因為大數據“隱形資助”的優勢和特點,不少大學其實均已經悄悄地告別傳統的資助方式:和西安電子科技大學類似,中國礦業大學依托學生校園一卡通消費大數據對學生進行“隱性”資助,在今年6月份被報道后,被網友紛紛點贊;而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在數年前已經利用大數據“隱形資助”貧困學生,至今已經形成了一套較為完善的資助體系……
如今,利用大數據挖掘與分析技術對大學生進行智慧資助,技術上已不難實現,且一些高校已有相對成熟的經驗可資借鑒,那么其他高校也不妨借助這個契機,利用大數據“隱形”資助,讓學生們更有尊嚴且更公平地享受學校的這份關懷。當然,有必要提醒的是,高校在推行大數據隱形資助的同時,也要健全監督手段,防止一些學生利用“人卡分離”造假。如此,方能讓大數據隱形資助的善意初衷抵達真正的貧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