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整冠”,身為老師,最好的自我保護方法就是謹守職業規范。
老師被舉報“收禮”面臨調崗,家長們卻百般請愿挽留——昨天,一則看似“矛盾”的新聞引發關注。
據南方都市報報道,深圳市南山區某學校六年級一位班主任被某家長舉報“收禮”遭到校方的調查。但數位家長反映,這名班主任一直以來公平公正,深受學生們愛戴,此次遭到班上某位家長的陷害,是因為沒有滿足這名家長要孩子當班長、評優等不正當要求,希望校方還班主任一個公道。目前,當地教育部門已介入調查。
據一位家長轉述,舉報者提出老師收受過其贈送的禮物,還對他家孩子冷暴力;另一位家長則表示,這是場“陷害”:“那位家長以前一直和老師以閨蜜相處,送過幾次禮物,比如商場標價500元的包,但老師每次都有回禮,有次送回了一個價值800元的玩具飛機,而家長卻把每次送禮的截圖都保留下來。”
老師也是普通人,在親友之間收禮回禮實為人之常情。若這名家長與老師之間果真存在“閨蜜之情”,你給我送個包包,我給你送雙鞋子,禮尚往來,也是人情交往中的常事。但這位班主任恐怕沒想到的是:你待對方如閨蜜,對方待你如“宿敵”。留下送禮截圖,進而以此相要挾;縱然有回禮,但無心保留證據,百口莫辯。
老師收禮遭家長舉報后被查處,之前媒體也曾有過報道,2017年1月28日(正月初一),廣東連州一班主任因此前多次拒絕家長要求給其孩子調換座位,收到學生家長發來的88.88元的微信紅包,以為是春節期間,屬于禮尚往來,于是點開后馬上回贈90元紅包,但家長沒領取,然后截圖舉報老師收紅包。雖然這名老師最后在輿論的支援下,免予紀律處分,但仍作出了給予其誡勉處理的決定。
毫無疑問,先“挖坑”式送禮、后惡意舉報的行為跟正義不沾邊,也絕不應被鼓勵。特別是截圖不截全、不合乎事實的舉報,若在誣陷之列該治理就得治理。
這事對很多教師也是警醒:家長與老師之間的關系與親友不同,可近可遠、可松可緊、可真可假,這其中難免產生信任風險。古人云“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整冠”,身為老師,最好的自我保護方法就是謹守職業規范,在處理生活問題時也要考慮到職業的特殊性,避免落人口實。
不知道家長發來紅包的真實意圖,無論如何都不能點開;即便是閨蜜送的禮物,考慮到閨蜜的孩子在本班,也不妨明確拒絕、說明緣由——真正的閨蜜不會刻意讓人為難。
如今調查正在繼續,期待此事以不偏不倚、讓人信服的處理結果收尾。而教師們也宜從中得到啟示:對很多老師來說,私人生活和工作職責之間無法全然隔離,中間還有不小的模糊地帶,處理不慎就可能生活與工作同時受波及。最優的解決方式是明確界限,與工作掛鉤的私人來往要特別注重規范,凡事大方、正直應對,家長和老師之間也能少些揣測和猜疑。
(作者系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