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以來,在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三農”工作和農業產業發展的大背景下,我市“小農業”做出了“大文章”,鄉村振興進入“快車道”。2019年上半年,全市第一產業增加值增速比全省高出1個百分點,農村常住居民可支配收入8971元,同比增長8.9%,比計劃高出2.4個百分點,絕對值高居全省首位。這是記者9月27日在市政協了解到的。
近年來,市委、市政府圍繞城郊型都市現代農業定位,調結構、轉方式、增效益,種植業向特色高效轉變。全市實施“一減五增”行動,減少玉米種植,增加蔬菜、葡果、雜糧、藥材、花卉種植。今年,籽粒玉米種植已基本退出六城區,全市特色種植業面積占到耕地總面積的61%。
我市將特色養殖作為帶動貧困地區脫貧增收的重要產業,多個特色養殖基地產業規模和發展水平居全省乃至全國前列;積極推動農業文化旅游,實施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精品工程,上半年全市鄉村旅游人數突破150萬人,營業收入超2億元。同時,我市依托資源稟賦和地域優勢,打造了一批具有特色的優質品牌,提升了品質、拓寬了銷路,增加了農民收入。
在當天召開的政協座談會上,政協委員結合前期對成都、無錫、南京三市的調研結果,針對我市農業產業發展中存在的市場化取向不明顯、高效特征不突出等差距,提出了不少意見和建議。市直部門表示,將在今后的工作中積極參考采納,持續深入推進我市鄉村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