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人駕駛的拖拉機、一鍵操控的智慧農田App、既能收玉米又能青儲秸稈的打捆機……在日前舉行的中國(山西)特色農產品交易博覽會上,不僅有5000多種特色農產品亮相,還有各式各樣的農業“黑科技”賺足觀眾的“眼球”。
在現代新型農機體驗區,一輛近3米高的無人駕駛拖拉機正在勻速轉彎。“這是我們最新研發的智能拖拉機,不僅實現了真正的無人駕駛,而且具備自動掉頭、轉彎和倒退功能。”豐疆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產品經理王艷斌說。
在拖拉機作業前,工作人員只需在平板電腦遙控器上選取農田的邊界點,即可形成一個四邊形“電子圍欄”。王艷斌說,智能拖拉機會在劃定的“電子圍欄”里,自動規劃路徑進行無人駕駛作業,目前主要有回字形、幾字形以及O字形作業,作業行間距偏差可以控制在1厘米之內。
除了智能作業和高精度把控,安全策略是無人駕駛領域的關鍵。據了解,這款智能拖拉機前后左右都裝配了攝像頭,也可以根據情況選裝毫米波雷達、生命探測儀等,在實現智能作業遠程監控的同時,還能防止安全事故的發生。
在農業科技展交流合作展區,一款名為“方圓村”的電子農田沙盤十分引人注目。隨著技術人員在電子屏上點擊,智能溫室大棚模型的保溫簾、噴水等裝置便會自動啟動,根據預設數據完成作業。
“只需要一部智能手機,就可以實現農業生產全過程操控,這就是‘互聯網+農業’成果的體現。”山西匹思泰信息技術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李揚說。
在“方圓村”智慧農業平臺上,農民足不出戶就可以實時監測氣象、土壤、降水情況,而且可以利用平臺社交屬性,分享貧困戶幫扶案例、開展特產幫賣、組織社區活動和技術交流。
在山西省運城市平陸縣的一處蘋果生產基地,這一智慧平臺已投入應用。“我們選擇了10個溫室大棚進行試點,農戶很快就能學會基本操作方法。過去一個大棚需要3到5人維護和種植,如今1個人就可以完成。”李揚說。
新中國成立70年來,隨著互聯網技術和現代科技的注入,創新成為現代農業發展的關鍵之舉,農業發展呈現翻天覆地的變化。
山西絳縣星源科技有限公司歷時6年,研發出玉米收獲青儲黃儲圓捆打捆機,2019年3月獲批國家發明專利。據公司總經理楊來運介紹,公司技術團隊將自動化編程電腦安裝在農機上,實現了玉米收獲機和青儲機的“合二為一”,降低了成本、保證了秸稈新鮮、提升了作業效率。
“未來的農業是智慧農業,農民也不再是‘面朝黃土背朝天’,而是通過遠程信息分析與機械遙控,實現高效的智能化農業生產。”楊來運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