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次呼吸、移步和變換姿勢都萬分謹慎,如履薄冰;焊槍在手中平穩移動,不差毫厘;焊花飛濺閃耀,勾勒出一道美麗的弧線……經過多道焊接工序,焊縫看上去好似藝術品,均勻像魚鱗,平直整齊;摸上去像手鐲,圓潤光滑,渾然天成。
看著成型的焊縫,太原重型機械集團有限公司焊工高級技師、國際焊接技師樊志勤長舒一口氣。
“每個焊縫都關系著重型設備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必須表里如一,不能有一點瑕疵。”一把焊槍,20余載,從成為焊工的那一刻,樊志勤便已置身“鋼鐵的熔爐”,將焊接事業作為終身職業,把創新傳承融入平凡點滴。
1998年,樊志勤來到太重焊接分廠,成為一名焊工。
“剛參加工作時,工作環境很艱苦。可我發現師傅們沒人叫苦叫累,他們認真對待每一道焊縫、每一個零件,一干數十年。師傅們對焊工職業的認同感、責任感和使命感,讓我堅定了干好本職工作的信心。”年輕的樊志勤,在師傅們的言傳身教下,開始潛心鉆研焊接技術,決心做一名技術過硬的好焊工。
焊接任務有時是一件薄如蟬翼、輕如鴻毛的作品,有時又是數百毫米厚、重達數千噸的金屬件,要讓焊縫表面平整美觀,內部致密,難度可想而知。樊志勤苦練基本功,在車間端著焊槍練,晚上回家拿著水杯、頂著碗練,終于練出了一流的手感和蹲功。
進廠第2年,他焊接的產品一次合格率就達到99%以上,外國監理都豎起了大拇指。專家評價他的作品,無論是焊縫外觀、探傷,還是高度差、寬度差、咬邊、正面和背面成型,都幾近完美。
2005年,表現出色的樊志勤調入太原重工焊接技術培訓中心,逐漸掌握了焊條電弧焊、鎢極氬弧焊、氣體保護焊、埋弧焊及有色金屬焊接技術訣竅。他被破格晉升為太重最年輕的高級技師,并在全國、省、市技能大賽中多次獲獎。
焊接,可謂火焰“刺繡”,需要有對溫度、電流和技巧等的準確把控。
2011年,樊志勤就在火箭發射塔架上施展“刺繡”絕技,針對發射塔架翻板鉸鏈出現斷裂的問題,對整個塔架作了全面檢查和修復,出色地完成了任務。
2012年,太原重工焊接技術培訓中心成為省總工會命名的首批職工創新工作室,并以帶頭人樊志勤的名字命名,“樊志勤職工創新工作室”就此創立。
作為山西省職工實訓基地、山西省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樊志勤職工創新工作室”成為一個攻關、傳藝、研發、交流的平臺,全面推動企業的技術創新。
有段時期,由于連接工藝(噴焊)不穩定,軋機油膜軸承經常出現襯套合金層脫落和合金厚度過大且薄厚不均等問題,不僅嚴重影響產品質量、造成極大浪費,而且嚴重影響了公司產品進軍國際市場的節奏。樊志勤和他的創新工作室團隊經過兩年的摸索試驗,研制出一套先進的改進方案和生產工藝,合金厚度可控制在2.5毫米至3.0毫米之間,厚度均勻,表面質量和加工精度大幅提高,合金成本大大降低。“這套獨特工藝不僅讓太重的油膜軸承合金結合強度達到國際領先水平,而且每件產品還能節省合金材料100千克,每年僅節省合金價值就超過1300萬元,為民族工業爭了一口氣!”軋機油膜軸承公司經理王杰偉對樊志勤敬服有加。
在“樊志勤職工創新工作室”,一批批全新的研究成果不斷涌現,1000余名焊接人員取得了相應的資質證書,多數人晉升為技師和高級技師,很多人在省級以上技能大賽中獲獎。工作室完成技術攻關90多項,解決生產難題百余項之多,如今,又與太原科技大學合作成立“山西省焊接技術研究生教育創新中心”,真正成為高技能焊接人才的練兵場、培養中高級焊接技術能手的搖籃。
樊志勤練就了一手絕活,得到了社會的認可,成為全國技術能手、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和山西省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是國家級技能大師工作室領辦人、中組部首屆“大國工匠”國情研修班學員,享受國務院和山西省政府特殊津貼;2019年入選“中國好人榜”、中國重型機械行業“大工匠專家智庫”,并榮獲山西省第七屆敬業奉獻道德模范。大國工匠樊志勤,如一面旗幟,成為廣大有志青年愛崗敬業、技術創新的楷模,激勵著越來越多的優秀產業工人凝心聚力,挺起了振興民族工業的脊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