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太原走太古高速一路向西,穿過十幾公里的隧道,就到達了古交市。古交以煤聞名于世,可多年來卻飽受煤炭開采帶來的污染之苦。在外人眼里,“臟亂差”似乎成為古交的標簽。但當我沿著濱河南路向東曲礦進發的路途中,印象中的“臟亂差”并沒有出現,取而代之的是一派綠樹成蔭、花草繁茂的美麗景象。是什么促成了這樣的變化?
走進東曲礦礦區,我似乎找到了一些答案。西山煤電集團東曲礦位于古交市的東大門,距離古交高速口只有幾公里的路程。礦辦公樓緊鄰濱河南路,其后便是廣闊的礦區。曾幾何時,礦區“晴天一身煤灰,雨天兩腳煤泥”;如今,礦區綠籬纏繞,綠樹婆娑,仿佛花園一般,“綠色礦區”建設成效顯著。
讓“綠色礦山”夢想照進現實,源自一張“膜”。
氣膜封閉,解決“最頭疼的事”
東曲礦辦公區東部,是原煤儲存場地。過去,幾萬噸原煤曾在這里露天存放。每當刮風下雨,不僅煤灰飛揚,還會有煤污水帶來的污染。曾經與煤場為鄰多年的長峪溝村村民,對此有著切膚之痛?!澳菚海迕窀粢欢螘r間就來找我們,嚴重的時候還會堵門,處理這些事讓大家都很頭疼?!毕肫鸲嗄昵暗囊荒唬簣鲐撠熑送踬R軍至今歷歷在目。十多年前,為了改善煤場對周邊環境的污染,東曲礦建設了擋風抑塵墻,極大地解決了污染問題。2018年,隨著我市不斷加大環境保護工作力度,對東曲礦煤場污染治理提出更高的要求,尋找擋風抑塵墻的升級品迫在眉睫。
“因為我們煤場形狀特殊,無法采用管桁架封閉法,加上氣膜封閉的諸多優點,所以最終選擇了氣膜封閉的辦法。”王賀軍說。經過半年的施工,投資1520萬元的氣膜封閉工程在東曲礦原煤場完工,煤場實現了全封閉。
煤場全封閉有何好處?古交市環境監察大隊東曲中隊中隊長李瑋用兩個數字給出了直觀的答案:“氣膜煤倉可截留約99%的無組織揚塵,經過配套的霧炮降塵系統,可實現煤塵抑制率90%。通過封閉工程,大幅改善場區周圍的環境,保護礦區職工和周邊居民的身體健康。同時,避免產生由于雨水沖刷產生的大量煤污水?!?/p>
一張氣膜,內外“冰火兩重天”
在王賀軍的帶領下,我們先后穿過兩道自動卷閘門,進入了氣膜封閉的內部空間。時值正午,光線很好。舉目四望,一座綿延數十米的煤山分外醒目。煤山之上,白色的氣膜覆蓋了整個天空。半空中,一條長廊自上而下延伸到地下……
“整個氣膜高度約30米,封閉面積近萬平方米。氣膜煤倉的上半部分由六塊高強難燃膜材拼接而成,室內透光率達10%。這樣,白天在內部基本上不需要人工照明。氣膜外部通過鋼網索進行拉升和固定,下部分的基礎及擋墻為鋼筋混凝土結構,室內膜結構下緣與混凝土擋墻進行錨固后形成了密閉空間?!碧崞饸饽っ簜},同行的東曲礦環保科副科長譚紅霞如數家珍。
氣膜煤倉并不是簡單的一封了之,與之配套的是高科技的管控系統。通過有毒有害氣體安全監測排放系統,可以將內部環境信息直接反饋到遠程控制系統,自動進行風量切換,降低了煤塵濃度,改善了室內作業環境,降低了煤塵爆炸風險。同時,室內周邊布有鋼制消防栓箱及消防管網。除塵設施采用四套霧炮除塵設施,根據室內粉塵監測數據進行自動噴霧除塵。
站在碩大的封閉煤倉中央,悶熱潮濕的空氣中充斥著的原煤味道,與外界清爽干燥的空氣形成“冰火兩重天”的鮮明對比??上攵?,氣膜封閉工程給東曲礦職工和周邊百姓帶來了怎樣的改變。
煤倉之下,另有“玄機”
由于自身條件所限,東曲礦開采的煤回收率低,市場不看好;而幾公里之外的古交電廠,正急需大量低熱值原煤和燃用中煤,東曲礦和古交電廠堪稱最佳拍檔。但是,如何把東曲礦生產的煤運到電廠讓人頭疼:汽車運輸,必然造成新的環境污染;皮帶運輸,建設走廊要大量占用土地。
經過反復研究論證,西山煤電集團和東曲礦大膽決策,斥資5億多元,建設了全長8447米的東曲礦——古交電廠地下運煤通道。這條運煤通道的中轉站,就是氣膜封閉的原煤場地,而氣膜煤倉半空中的長廊,正是運煤通道的重要組成部分。
如今,站在干凈整潔的氣膜煤倉外你很難想象到,每天通過地下運煤通道源源不斷地運往古交電廠的原煤竟有近萬噸之多?!巴ǖ啦捎瞄L距離皮帶機和全封閉的地面皮帶棧橋,將東曲煤作為燃料輸送至古交電廠,每個轉載的環節都安裝了專業除塵設備,運煤過程會噴霧降塵,做到地面無污染,地下控污染,在不占用土地的基礎上,每年將300多萬噸東曲煤運往古交電廠?!弊T紅霞說。據統計,項目自2013年投用以來,總運送量達1300余萬噸,徹底消除了汽車運輸原煤過程中煤塵、尾氣、噪聲等污染,還實現了煤電聯營——循環經濟——保護環境的可持續發展。
值得一提的是,東曲礦還在地下運煤的基礎上摸索出一套煤矸石的處理辦法。 在煤炭開采過程中,煤矸石從井下和煤炭一起運出,經選煤廠洗選加工后產生的煤矸石不僅占用大量土地,還需要花大氣力治理,成為煤礦環境保護的一大難題。經前期調研、反復論證,東曲礦在全省試點推行矸石返井充填工程。通過建立“地面洗選——井下回填”一體化排矸充填系統,實現矸石井下處置,開創了煤炭資源開發與生態環境保護和諧發展的新模式。截至目前,井下已完成巷道掘進約1930米,為總掘進量的84%。地面內徑15米、高48米、容量5600立方米的洗矸倉,正在滑模施工,相關配套工程也在加緊建設,預計年內建成試運行。屆時,東曲礦將逐步成為地面不建矸石山、無矸石外排的生態開采示范礦井。
由“黑”轉“綠”的啟示
山西是煤炭大省,新中國成立以來輸出的煤點亮了全中國一半的燈。然而,在創造巨大經濟利益的同時,我們也承受著煤炭開采污染環境帶來的切膚之痛。如何讓煤礦生產實現由“黑”轉“綠”?東曲礦的做法,提供了一條可以復制的成功經驗。
作為緊鄰古交市中心的大型煤礦,東曲礦在發展生產的同時沒有給古交市的生態環境添堵,反而增色不少。氣膜全封閉原煤儲藏場、地下運煤長廊、煤矸石回填……每一條治“黑”的措施,都展現出煤炭企業的社會責任,體現了企業堅持綠色發展的社會擔當。
除了治“黑”,東曲礦還在積極增綠。按照“以綠為主、綠中求美、園林點綴”的構想,根據礦區整體規劃、土壤氣候條件及環保等要求,東曲礦多年來種植各類樹木花卉30余種,礦區綠化面積約8.3萬平方米、綠化率達85%。東曲礦在治理煤炭開采污染中,交出了令人滿意的答卷。 采訪中得知,東曲礦已于近期進入國家級“綠色礦山”公示名單。這份國字號的殊榮,也許正是對東曲礦人堅持綠色發展的最佳褒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