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造后的太原市南堰生活垃圾壓縮轉運中心效果圖。
說起垃圾中轉站,可能有人會覺得這肯定是個污水橫流、臭氣撲鼻的地方,果真是這樣嗎?日前記者走訪了部分垃圾轉運站點,發現如今遍布在城市各個地方的生活垃圾中轉站,經過升級改造,早已不是從前的樣子……
收運全封閉垃圾不落地
我們首先來到位于尖草坪區大同路以東的下蘭垃圾中轉站,這是一個不大的平房,棕灰白相間的外墻潔凈清爽,周邊地面沖洗得干干凈凈,沒有任何雜物,幾乎聞不到任何刺鼻的氣味,旁邊大路車來人往,如果不細看,不會感到這里是個垃圾中轉站。
記者看到,這里是一座地埋式垃圾轉運站,垃圾投放及壓縮在地下操作,操作過程幾乎沒有什么噪音和異味,更沒有垃圾污水流淌,污水會直接流到地下污水管道。壓縮完的垃圾罐體會升到垃圾轉運車上拉走,送到下一個垃圾處理地點。全過程是封閉式的,避免了拋撒滴漏現象,不會對周邊環境造成任何污染。據悉,像這樣日轉運量百噸左右的小型垃圾中轉站全市共有七八十座。
接著,我們又驅車一路南行,來到離市區較遠的太原市南堰生活垃圾壓縮轉運中心。這是我市目前在用的最大的一家轉運中心,記者看到,門前的垃圾壓縮轉運大廳正在改造施工,盡管邊運行邊改造,周邊環境依然整潔,幾乎沒有垃圾撒漏和異味。大廳內聳立著一排又粗又高的圓柱體,連接著二樓的垃圾投放點。每天有30輛全封閉運營車,將市區內的生活垃圾運到這里,通過兩邊的坡道開上二樓,將垃圾導入下面6米高、容量15噸的圓柱體容器內,進行壓縮、除臭、除塵等作業,再由這里轉運至垃圾處置場。全過程電腦控制,操作簡單高效、清潔衛生。
該中心升級改造是我市一項重點工程,總投資7700余萬元,全面對5000平方米的轉運場地、除塵除臭系統等進行升級改造,還將新增和更換47輛新能源轉運車。擴建后,垃圾日轉運能力將由1000噸提升至1500噸,每日還可收運餐廚垃圾100噸,可以滿足晉源區和萬柏林區等地的生活垃圾轉運需要。據了解,為確保生活垃圾收貯、轉運的清潔環保,最大程度地減少對空氣質量和周邊居民的影響,我市在設施建設和設備購置上堅持密閉、環保、高效的原則,購置車輛優先選用新能源車。目前,全市一級收運車847輛、二級清運車549輛,其中有160余輛為新能源車輛,并將逐步更換。所有車輛全部實現了密閉運輸,做到了收運全封閉、垃圾不落地。
完善體系優化配置
城市生活垃圾的收集、運輸、處置是城市管理運行的基礎。隨著人口的增多,每天產生大量的生活垃圾,把生活垃圾從城市的各個角落收集起來,進行集中式、無害化處理,是一項艱巨的工程。如何保障生活垃圾從暫存、收集、轉運到處置的規范有序進行,是確保城市清潔有序、環境宜居的重要環節。
據介紹,十幾年前,我市生活垃圾一直采用相對固定的露天垃圾池站或垃圾投放點,依靠農用車、小平車等運到垃圾中轉站,或用平板汽車將垃圾直接運到生活垃圾填埋場。粗放的管理作業方式、簡陋的收集清運車輛,造成生活垃圾暴露積存時間長,收集清運效率低,遺撒滴漏現象嚴重,市民意見大,影響了市容市貌和文明形象。
近幾年,隨著城市管理水平的提高,我市的生活垃圾收運發生了根本變化,環衛投入逐年增加,收集轉運模式和設施設備不斷改進。主要采用密閉化容器收貯,在居民院落、小區和小街小巷,設置密閉式垃圾桶、垃圾箱等,每日定時定點由街辦、鄉鎮等組織收運到垃圾中轉站,再經中轉站壓縮后運到垃圾處置場。實現了從粗放到精細、從臟亂到環保、從低效到高效。收運及時、密閉環保、經濟實用的生活垃圾轉運體系逐步建立,保障了每日5000噸生活垃圾及時有序地從千家萬戶收運到生活垃圾處置場進行規范處置。目前我市在用的大型生活垃圾轉運中心除南堰生活垃圾壓縮轉運中心外,還有丈子頭生活垃圾轉運中心,日轉運能力都達到1000噸左右。為進一步滿足需求,我市目前正在新建兩座大型轉運中心,分別位于迎澤區郝莊鎮地區和小店區北格鎮地區,日轉運能力分別達到1500噸和2000噸。而遍布全市的中小型轉運站目前有近200座,其中三縣一市建成土建式轉運站14座、地埋式中轉站71座,基本建成了覆蓋城鄉的生活垃圾收集轉運處理體系。
分類轉運勢在必行
垃圾分類在全國廣泛實施,我市作為試點城市也在大力推廣。垃圾分類為垃圾分類轉運提出更高要求,有關人士指出,垃圾分類是由分類投放、分類收集、分類運輸、分類處理等各個環節組成的系統工程,各個環節必須要配套銜接,才能形成高效順暢的體系。我市在這些方面也做了許多有益嘗試。
我市選定迎澤區作為全面開展垃圾分類的試點,采用“互聯網+”手段推動全流程垃圾分類管理。選定小店區平陽景苑和濱東花園兩個片區開展定點投放、垃圾直運試點,取消街面垃圾桶等。試點區域設置街辦社區垃圾分類督導員,在垃圾站點實施勸導、引導,同時建立“不分類、不收運,不分類、不處置”的雙向監督機制,提高居民、社區垃圾分類精準率。此外,我市還將在“易腐垃圾、有害垃圾、可回收垃圾和其他垃圾”分類基礎上,完善已有的裝修垃圾和大件垃圾回收處理體系,構建具有太原特色的生活垃圾“4+2”分類模式等。
然而,我們也看到,在一些小區里、大街上,盡管垃圾桶上的分類投放標識隨處可見,可實際上落實并不到位。一些居民區,垃圾分類新鮮一段時間后又回到“混放”“混裝”狀態。還有些地方垃圾車收運垃圾時,把居民分類好的垃圾混放在一起運走,從而影響了居民垃圾分類的積極性等,這些都有待于從根本上加以解決。城市環衛公共服務需要各相關方面通力配合,更需要廣大群眾的理解和支持。相信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這一城市系統工程必將會日臻完善,我們的城市也會越來越清潔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