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電力工人助力“煤改電”。 李瑞芳攝

云岡熱電乏汽余熱利用項目給百姓帶來更多溫暖。

純電動公交車給人們帶來全新體驗。蘇強攝

山西建筑產業現代化(晉中)園區生產車間。

踐行綠色發展理念
構建清潔低碳用能模式
“再也不用煙熏火燎燒土鍋爐取暖了,去年我家改用電采暖,干凈又安全,還有政府補貼,一個冬天下來,比燒煤還便宜。”清徐縣馬家莊村村民高連剛是村里第一個在“煤改電”改造協議上簽字的人,他對改造效果非常滿意。馬家莊村的變化是全省持續推進“煤改電”工作、優化能源消費結構的一個縮影。截至2018年年底,我省共有10萬戶“煤改電”用戶。今年,我省“煤改電”工作將再次加碼,新增24.4萬戶“煤改電”用戶,其中,運城、忻州、長治等地均超過3萬戶。
作為國家能源安全新戰略“四個革命”之一,能源消費革命要求抑制不合理能源消費,堅決控制能源消費總量,有效落實節能優先方針,把節能貫穿于經濟社會發展全過程和各領域,堅定調整產業結構,高度重視城鎮化節能,樹立勤儉節約的消費觀,加快形成能源節約型社會。我省將切實把能源消費革命擺在戰略優先位置,把節能和提高能效作為重要突破方向,建立完善節能優先制度體系,積極開展節能專項行動,穩步推進清潔供暖,促進用能結構和方式深刻變革,形成以較少能源消費增量支撐轉型發展的積極態勢,為實現現代化目標騰出用能和環境空間。
黨的十八大以來,山西對全省能源消費總量和能耗強度實施“雙控”,大力淘汰落后產能,積極化解過剩產能,加快發展新能源和清潔能源,全省能源利用效率不斷提高,能源消費結構得到優化,節能降耗工作取得顯著成效。3年來,山西以年均約2.2%的能源消費增速支撐了年均約6.1%的經濟增長,單位地區生產總值能耗累計下降10.44%。
6月6日,隨著最后一塊裝配式構件安裝到位,全省首例裝配式剪力墻結構建筑——怡和·天潤園項目12號樓在太原市上蘭村正式封頂。工程中使用剪力墻、樓板、空調板、樓梯等5種預制構件,采用全裝修模式,裝配率達到67%。我省積極推動裝配式建筑發展,實現綠色建造,目前,已建成裝配式建筑產業基地9個,產能1190萬平方米,累計在建裝配式建筑564.2萬平方米。
全省新建建筑全部執行節能65%地方標準,新建居住建筑節能75%標準擬于年內發布實施,開展超低能耗、近零能耗建筑示范。太原市、長治市列為國家公共建筑節能改造重點城市。太原市等9個縣市開展了可再生能源建筑應用示范市縣建設,實施可再生能源建筑應用面積1665.06萬平方米。
清潔供熱面積不斷擴大。目前我省城市集中供熱面積達到87450.65萬平方米,其中熱電聯產61722.84萬平方米,燃煤鍋爐18616.4萬平方米,燃氣鍋爐5266.02萬平方米,其他可再生能源1845.39萬平方米。
綠色出行成為社會共識。藍白相間的電動出租車和公共自行車成為太原街頭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大同50輛氫燃料電池公交車試運營。截至2018年底,全省城市公交車中新能源公交車占比為61.3%,全省巡游出租車中新能源出租車占比為22.0%,均超過了全國平均水平。
接下來,我省將把節能視為“第一能源”,嚴格控制新建高耗能項目,注重節能新技術、新材料推廣應用,積極推進節能技術改造,探索建立用能權初始分配、有償使用和交易制度加強用能預算化管理,保障優質增量用能;創新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健全效益分享型機制,推廣能源費用托管、節能量保證、融資租賃等商業模式;把握工業化、城市化升級發展的特點和要求,實施以中心城市為重點、覆蓋全社會的綠色建筑、綠色交通計劃,在集中用能領域推廣清潔能源,實現能源合理消費、集約消費、文明消費。
典型1山西建筑產業現代化(晉中)園區
創新方式“搭建”現代園區
10月19日,山西建筑產業現代化(晉中)園區,項目辦公區與會務區屋面的光伏板在陽光下熠熠生輝。該園區從設計到實施,處處體現綠色、智慧、可持續發展理念。山西建投安裝集團園區辦主任安建良介紹,項目部的辦公區、會務區、休閑區均采用裝配式建造而成,辦公區由裝配式集裝箱建造而成,會務區則采用裝配式輕鋼結構體系建設,休閑區由裝配式木構件構成。建筑屋面安裝太陽能光伏板,地面、臺階和圍欄均采用PC構件。與傳統項目臨建相比,裝配式建造方式不僅建設速度快、安全性能高,此外構件還可重復利用,環保經濟、效益顯著。
這是山西建投集團建設裝配式建筑全產業鏈集成體系,全省布局打造建筑產業現代化園區的一個縮影。山西建筑產業現代化(晉中)園區初期規劃用地約1243畝,分三期建設完成。其中,一期PC、綜合管廊及市政構件產業區于2018年12月全面投產試運營,項目二期正在建設中。我省首個疊合裝配式綜合管廊工程——昔陽經濟技術開發區地下綜合管廊項目就用的是該園區生產的構件。
晉中園區正在積極打造綜合能源管理系統,將園區內的冷、熱、電、氣、水、廢等進行統一規劃和管理,實現能量梯級利用、互為物料,提升園區資源循環、自我供給能力,形成多能互補、節能高效的能源利用體系。安建良直言:“建造方式的巨大變革不僅為建筑業帶來轉型升級的契機,更為企業的能源消費方式打開了新思路。”
典型2云岡熱電
節能技術“改”出溫暖冬季
10月中旬,山西大唐國際云岡熱電有限責任公司已做好今冬供熱的充足準備。該公司技術負責人尹海宇告訴記者,4臺機組已全部檢修結束,經歷了“體檢”和“診治”的供熱設備正以最好的狀態迎接供暖季的到來。作為大同市冬季供熱的兩個主要熱源之一,云岡熱電擔負著城區近50%的供熱任務,供熱面積達2481萬平方米,覆蓋魏都大道以西大部分地區。
今年3月,云岡熱電以“基于大溫差熱電聯產供熱技術汽輪機乏汽余熱利用”項目上榜中國“雙十佳”最佳節能技術和實踐清單(工業實踐領域)。2012年項目上馬并實施,云岡熱電對原有供熱設施和管網進行節能技術改造,依托大同市城市集中供熱工程,利用吸收式熱泵技術在一次管網形成大溫差,在熱源端回收汽輪機乏汽余熱。此舉既解決了供熱熱源不足的問題,又降低熱電聯產總能耗。供熱首站內在供熱系統流程上采用串-并聯結合的方式,通過串聯前置換熱器-并聯吸收式熱泵-尖峰加熱器三級加熱熱網循環水,使低溫熱網回水與低溫乏汽余熱的能級更加匹配,減少了供暖季初期和末期熱網回水溫度對發電量的不利影響,提高了系統能效和安全性,也減少了傳熱的不可逆損失。
該項目實施后,云岡熱電公司新增供熱能力900萬平方米,年節能量相當于14萬噸標準煤以上,不僅將數十萬居民納入集中供熱范圍,得享溫暖冬季,更為大同市的綠色發展作出了貢獻。
典型3臨汾公交
十米車廂感受綠色出行
10月19日,臨汾居民吉守利帶著5歲的孫子在廣宣街站點等候10路公交車。“現在的電動公交車既沒有尾氣污染,也幾乎聽不見什么噪聲,車里寬敞又干凈,還有空調,孩子特別喜歡跟我出門。”
踐行綠色發展理念,臨汾公交公司2015年、2016年分批購置423輛純電動公交車,實現市區、市郊純電動公交車全覆蓋。與原有車型相比,新上崗的純電動公交車噪聲低、零排放,車寬2.47米,長10.5米,通道寬敞,一級踏步,上下車方便。
臨汾公交公司現有28條線路,線路里程達780公里,年運輸客運量為5580萬人次。前不久,從參選的70余家運營企業的130余條線路中脫穎而出,臨汾公交10路榮獲全國“新能源公交高品質線路”榮譽,是我省公交領域獲此獎項的唯一一條線路。“這既是對我們高品質服務的肯定,也是對臨汾公交承載居民綠色出行夢的鼓勵。”該公司副總經理段寶強說。
21路公交車駕駛員郝斌元,駕齡22年,見證了臨汾公交公司進入純電動綠色運營時代。他說:“純電動公交車降低了駕駛員在線路運行中的勞動強度,工作環境也干凈多了。以前開一天車下來,經常一臉黑、兩手油,背上全是汗,脖子上搭毛巾是‘標配’。現在每天神清氣爽地去上班,別提心里有多美了。”
翻閱上個月公司的支出記錄,段寶強說:“423輛純電動公交車上崗后,公司運營成本降低了,市民對出行和空氣質量的滿意度也提高了,可謂是一舉多得。”
本版稿件:晉帥妮 鄭春華 蘇強 圖片除署名外均為本報通訊員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