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豐收的喜悅,傳頌晉祠大米的美名,推廣農耕文化的魅力,彰現鄉村振興的美麗畫卷,在翻滾的稻浪、隆隆的機聲中,11月3日,省城晉源區花塔村民舉行自己的“花塔農耕豐收節”,邀請太原市民來花塔,共同見證晉祠大米的收割盛景。
花塔村以稻田公園的形式恢復種植晉祠大米,將花、草、樹、景觀小品等公園元素融入稻田,建設起集農業生產、農耕體驗、科普教育、旅游觀光、休閑娛樂于一體的“現代農業田園綜合體”,稻田公園里的“晉祠大米”一夫二牛的俯瞰農耕圖成為網紅打卡地。
稻田公園內,200余畝稻浪隨風起伏,一臺臺收割機來往穿梭,好一派繁忙。捧著顆粒飽滿的稻子,一位村民高興地說:“今年風調雨順,加上政府指導到位、自己精心管理,畝產能達到1200斤,按去年行情,每斤都可以賣到7元到8元。”豐收的喜悅洋溢在每個人的臉上。
慕名而來的攝影愛好者和市民,三五成群,拍出各種造型或拍照或親自體驗收割水稻。
享譽三晉的晉祠大米,有3300年的栽培歷史,因晉水的澤潤而與眾不同、香飄千年,是太原農耕文化的品牌和榮耀。
近年來,晉源區委區政府依托深厚的農耕文化傳統和獨具特色的旅游資源,按照“區域化布局、標準化示范、規模化生產、品牌化打造”的思路,推動生態循環農業、特色觀光農業和現代都市農業發展,鼓勵恢復晉祠大米種植。
截至目前,晉源區王郭村、北大寺村、南大寺村、長巷村、赤橋村、花塔村等相繼恢復種植晉祠大米,種植面積已達2500余畝,再現昔日汾水流曲、荷花映日、稻香四溢的詩情畫意農耕圖。
晉祠大米品種選擇上,引進新品種,測土配方,杜絕化肥,選用農家肥和有機肥;在政策扶持方面,加大資金、技術、管理、設備扶持力度,完善灌溉水渠、鄉間道路、收割機械等配套建設,農民收入不斷增加,水稻種植面積不斷擴大。同時,邀請農業專家,科學進行田間管理,晉祠大米連年豐收高產;根據水稻習性,科學選擇晉水水源地赤橋村、花塔村等地進行晉祠大米復種。
此外,晉源區搭建供銷平臺,以互聯網+的模式,深入挖掘晉祠大米文化內涵,加大宣傳和推廣力度,為晉祠大米振興插上互聯網的翅膀,晉祠大米產業發展駛入現代化、園區化、標準化、特色化快速發展的軌道。
接下來,晉源區將繼續開展晉祠大米國家地理標志產品認證工作,打造太原地域農耕文化品牌。同時,開展春夏插秧、暑期游學、金秋共享豐收喜慶等親子體驗、家庭休閑游活動,開創“全域旅游+鄉村振興”新境界,做大做強鄉村旅游新業態,讓晉祠大米成為太原市又一張農耕文化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