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共產黨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道德內涵為根,以馬克思主義道德觀為源,立足新時代社會主義道德觀,充分總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中的偉大道德實踐,深入探索新時代社會發展的道德訴求,在跨越古今、融合中外的思考與探究中,逐漸構建出比較成熟的德治思維體系,并以道德建設與治理為核心,實現了對個人、家庭、社會、國家四個層面道路指引,具有重要的理論與實踐意義。
首先,以歷史的視野和時代的擔當,站在民族復興的角度把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加強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建設作為極為重要的戰略任務來抓,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強大精神力量和有力道德支撐。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悠久發展歷史中,充分證明了道德凝聚人心、凈化社會風氣、維護社會穩定、激發創造動力的重要性。新中國成立以后,能夠克服種種困難從一窮二白的極端困難情況下實現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歷史轉變,同樣離不開社會主義道德的引領和激勵作用。當前,我國已經進入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時期,面臨著國內外前所未有的壓力和挑戰。在這樣嚴峻的國內外背景下,必須充分發揮道德的力量,加強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建設,引導公民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將個人的利益融合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進程之中,自覺抵制社會不良思想的侵害,同仇敵愾對抗國際上的敵對勢力,為中國夢的實現打下堅實的思想道德基礎。
其次,針對社會發展過程中的突出問題,堅持問題導向,強調社會道德建設。隨著全面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化,尤其是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帶領中國人民克服困難、銳意進取,取得了社會主義建設的偉大成就,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幸福指數也是不斷攀升。但是,隨著物質文明的不斷進步,一些思想道德問題通過網絡等媒體發酵日益呈現開來,影響大眾以及國際社會對中國的道德認知。正是帶著明確的問題意識,針對社會上的種種道德亂象,黨中央高度重視社會道德建設,希望通過道德模范的引領作用激發人們形成善良的道德意愿、道德情感,使人心向善;并通過法律的建立健全保障行善者的合法權益,有力打擊破壞社會道德的行為。
再次,將家庭視為國家發展、民族進步、社會和諧的重要基點,充分發揮家庭在道德建設中的重要作用。家既是生活的平臺,又是人生教育的第一個課堂;既是社會的基本單位,又是社會穩定和諧的基礎;家與國既是統一的,同時也只有國的強大才能為家的繁榮提供堅實的保護和保障。因此,要充分重視家庭在道德建設中的重要作用,發揮家庭的教育平臺功能,教育家庭成員要把對家庭的小愛轉化為對國家的大愛,把家庭的發展目標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相統一。要著力打造良好的家風,廣大家庭都要弘揚優良家風,以千千萬萬家庭的好家風支撐起全社會的好風氣。要積極傳播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傳遞尊老愛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儉持家、鄰里團結的觀念,倡導忠誠、責任、親情、學習、公益的理念。要充分發揮各級黨委和政府、社會各單位組織工作的積極性,形成公民道德建設合力。
最后,充分繼承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修身”思想,不斷提升個人道德修養水平。個人的道德修養提升是一個不斷反省自己的過程,要敢于承認自己的錯誤并堅決地加以改正,做到“吾日三省吾身”;同時,要加強個人的道德修養還必須有明確的底線意識,遵守社會公德和國家法律,在紀律和規矩的框架下進行活動, “心存敬畏,手握戒尺”;加強個人道德修養要體現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在社會中與人交往時要遵守道德準則,在自我獨處沒有外部監督時要有意識的自我監督,在面對原則問題時要堅持道德標準,在處理日常小事時也不能降低道德要求,所謂要“慎權、慎獨、慎微、慎友”;要充分認識到不合理的欲望是道德的敵人,個人不應被欲望驅使去做出破壞道德的事情,而是要以道德去抑制不合理的欲望,正確處理個人與他人、與社會、與國家的關系,“禍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新時代德治思維不但內容豐富,而且還有極強的時代針對性和現實的指導意義,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密切關聯,在國家治理、社會發展具有重要作用,為新時代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標示了方向也指明了路徑,也是我們引領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北京聯合大學紀委張文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