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單最高提成150元,月入過萬,末位淘汰……近日,根據媒體暗訪調查,互聯網籌款平臺“水滴籌”在超過40個城市的醫院派駐地推人員,他們常自稱“志愿者”,在醫院用“掃樓”的方式,逐個引導患者發起籌款。(《大河報》12月3日)
賣藥的“背包客”沒走遠,眾籌的“地推員”又來了。“吃相”雖然不同、“饅頭”雖然有異,扮演冤大頭的似乎總是公共利益。
眾籌平臺起初并非洪水猛獸,本質亦屬于“三次分配”中的慈善救濟。甚至還有不少美好的數據,能佐證其積極意義。比如有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12月31日,水滴籌等互聯網個人求助平臺發布的求助信息獲得了超過2億愛心人士的響應,籌款超過220億元,救助人數超過280萬人次。點多面廣、簡潔高效的網絡眾籌,確實成為傳統慈善鏈條里的有益補充。
但隨著眾籌平臺勃興的,是說也說不完的“故事”。有審核不嚴假冒的,有籌完之后領不到錢的……今時今日媒體暗訪的情節,更讓人瞠目:在沒有嚴格核實患者病情、經濟信息的前提下,隨意填寫籌款金額,對捐款用途缺乏監督;乃至“地推人員”還根據完成的單量實行末位淘汰,其目的就是“為了占領市場”。
壓力和利益驅動之下,眾籌平臺疑似“流量小生”的角色定位令人心憂。愛心引流、商業套現之后,原本圣潔的眾籌模式,還能在朋友圈里振臂一呼、應者云集嗎?
眾籌的本質是公益,公益不僅要有公信兜底,還得有監管賦能。而眼下的眾籌平臺,眾籌看病不是單純目的,更有疑似利用、包裝病人,最后用商業保險變現。這種套利模式,本身就是逆誠信的操作,若無第三方調查等強監管介入,很容易成為飲鴆止渴的套路。 愛心不能成為引流的籌碼。眾籌也好、互助也罷,其基石都是用戶信任來托底。沒有金剛鉆,別攬瓷器活。若沒有較強的風控能力、周密的制度設計,一旦引發信任危機,戕害的是整個社會的信任根基。“掃樓地推”的志愿者,再次說破了眾籌平臺的商業內核,這種模式究竟何去何從,亟待監管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