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6日,太原理工大學消息,該校微納系統研究中心自主研發的新型紅外測溫儀正式組裝完成,經實地檢測,該設備與目前正在使用的普通測溫槍相比,不僅性能穩定、數據精準,而且能有效克服低溫環境下無法正常使用的缺陷。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后,太原理工大學快速構建應急保障機制,充分發揮技術創新優勢,自力更生研發社會急需的疫情防護設備。該校微納系統研究中心主要從事高端微納生物傳感器與人工智能生物醫學結合方面的基礎與應用研究,擁有科技部重點領域創新團隊,并在紅外傳感測溫系統方面具有一定的研究基礎,他們研制的便攜式ABI檢測儀曾獲得“中國醫療器械創新創業大賽總決賽”全國二等獎。
“為應對可能更加嚴峻的疫情形勢,今年2月2日,校長黃慶學給我們中心下達了自主研發紅外測溫儀的指令,并要求兩周內出樣機。”太原理工大學信息與計算機學院院長、微納系統研究中心負責人桑勝波接受任務后,積極帶領科研團隊投入緊張的產品研發工作中,從確定儀器方案和元器件型號,再到設計和完善電路與控制程序,經過兩周的連續攻關,終于完成了兩個測溫儀樣機的焊接、測試和調試組裝。 新型紅外測溫儀研制成功后,桑勝波團隊目前又投入到了新冠病毒感染肺炎患者人體生理特征監測系統的研發工作中。他說,該監測系統可實現對隔離人員體溫、心率、血氧、血壓等基本體征數據的無線在線醫學觀察和分析判斷,有效避免醫護人員與可疑人群或患者直接接觸引起交叉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