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說醫護人員是在一線與病魔短兵相接的“戰士”,那么從事現場流行病學調查的疾控人,則是前沿陣地上的“偵察兵”和“辦案者”。他們要盡快摸清敵情,及時為指揮部提供情報。
刨根問底似“破案”

流行病學調查跟公安做筆錄、記者做采訪一樣,問詢是最基礎的工作。每遇到一個病患,都要詳細了解病患的發病時間、發病過程、就醫情況、發病前后的接觸史、曾經去過的場所、乘坐的交通工具等內容,所有細節都不能放過,每問詢一個疑似病例至少要消耗兩小時。
如果疑似病例轉為確診病例,工作量更是成倍地增長。對于每一位密切接觸者都要經過嚴格的推敲,問詢更是長達10個小時。有時還要重復五六次,才能形成完整的信息。每一次流調都相當于“破案”的過程,面對患者隱瞞或回憶不全、監控錄像保存時間太短、數據信息共享不足等難題,他們要從蛛絲馬跡中查明傳染的病因、途徑、密切接觸人員等一系列的信息,有效防止疫情的擴散。
讓病例“孤島”連成片

流行病學調查邏輯嚴密,每一個患者都不是獨立的個體,傳染源、接觸史必有聯系,最終形成一個閉環。轄區內有兩個病例難住了流調隊員,他們是兒女親家,但近期未見面,中間人員無癥狀,本人沒有湖北旅行史,沒有可疑人員接觸史,也沒有食用過野生動物。流調隊員們先后找出了60多名相關人員逐一核實,結果還是查不出任何感染來源。他們再次穿上防護服,前往患者居住地進行“偵查”,電梯、樓道,每一個細節都不放過。經過再三實地走訪、問詢和追蹤,終于發現其中一個病患的兒子前期出現過發熱、乏力等可疑癥狀,流調隊員立即建議對其兒子開展核酸檢測,結果被確定為無癥狀感染者,謎底才算揭曉。流調就是這樣,需要進行一個一個的邏輯判斷,一個一個的線索探索,一環套一環的證據佐證!
截止到2月29日,流調隊員共撰寫流調報告103篇,追蹤密切接觸者148人,上報協查203人,每一組簡單的數字背后,都是迎澤疾控人夜以繼日的艱辛付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