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責任。在抗擊疫情的各道關口,都活躍著年輕靚麗的身影。她們雖面孔略帶稚嫩,卻心有使命,胸懷天下。
運城市鹽湖區疾控中心根據防控指揮部安排,2天完成地址選定、設施完善、后勤保障等各項工作,2月3日,第一個集中隔離點投入使用。第一時間,李瑋、王彤、趙水萍、宋麗潔、賀景貝等一批“90后”鏗鏘玫瑰主動請纓,承擔起第一個集中隔離點的大部分工作。
集中隔離醫學觀察是阻斷新冠病毒傳播渠道,將與確診和疑似病例密切接觸者集中起來進行醫學觀察的有效措施。這個特殊又存在一定風險的崗位,對于每一個工作人員來說,都是一次嚴峻的考驗。
每天,醫護人員要一大早起床,穿戴好防護裝備,“戶戶敲門,人人見面”量體溫,詢問隔離人員當天情況。“像這樣的‘大查房’,每天至少兩次。我們的手機必須24小時保持暢通,盡可能解決大家健康及生活問題。”“大查房”后,她們開始進行每天必要的消毒殺菌、衛生管理。一日三餐送到門口,待用餐結束后收取餐具并消毒。整個過程要采取“零接觸”的方式,避免接觸性感染。
除了日常消毒殺菌、一日三餐供應,還有很多工作考驗著這些“90后”的耐心和毅力。隔離人員的情緒波動需要安撫,年齡大的需要多次問候,年齡小的需要關注網課和作業,帶嬰兒的媽媽需要特殊照顧……經常在凌晨時分,流調人員送來需隔離觀察人員,大家就立即開始忙碌,房間整理、果食擺放、人員登記、手續完善等復雜的工作流程有序進行。“時刻保持清醒狀態”——是她們特別能戰斗的真實寫照。
“有時候一天下來,為大家采購物資都要跑幾十趟。”皮膚白皙、個子不高、聲音細膩的王彤是個“95后”。她和27歲的李瑋負責前臺資料登記、接聽電話、人員交接、物資接送等工作。“運城市疫情防控的重點轉為‘外防輸入’后,集中隔離點住進來的從境外回國人員有的人經常點外賣,或者家里送來衣服、食物等,我們負責寫上名字,做好消毒,然后重新包裝好送到隔離區。”看似簡單的工作,不大的活動區域,但一天下來,兩個人在“微信運動”步數榜上都會名列前茅。
平時干活不累,但穿上厚厚的防護服干活,讓大家一開始顯得有些力不從心。“每天,僅是帽子、手套、口罩、防護服、護目鏡、腳套……一套防護裝備穿戴下來,就得十幾分鐘,每一個穿卸步驟都要很仔細,剛開始不習慣,經常心慌氣短。”25歲的趙水萍回憶說。
每天揮汗如雨的還有剛畢業參加工作的22歲的宋麗潔,她負責將一箱箱消毒液等物資搬進隔離樓層,然后將樓里的垃圾一袋袋搬出來。剛開始,繁重的體力勞動加上厚厚的防護服,讓嬌柔的宋麗潔略顯吃力,經常是氣喘吁吁、汗如雨下。一個多月過去了,宋麗潔已經從一名稚嫩的護士蛻變成能量值滿滿的“戰士”。
“一個多月了,我們從來沒有離開過隔離樓層。”
問宋麗潔想家嗎?22歲的小姑娘轉過身去,聲音有些哽咽地回答:“不想。這里的人更需要我。”
“能不想家嗎?和我家姑娘一般大,在家里都是寶貝疙瘩。”說話的是雷磨琴大姐。她也在集中隔離點堅守一個多月了,帶領2名后勤人員任勞任怨,對每個隔離人員的后勤服務做到無微不至,背后的汗水和付出常人難以想象。
疾控中心婦委主任王潔紅總結這里的工作時說:“這些姑娘都是身兼多職,是醫生、是護士,同時也是搬運工、送餐工、清潔工,她們無所不能。”
“目前,在隔離點集中觀察人員有94人。”疾控中心主任馬祥介紹,“自2020年2月3日至3月15日上午8時,4個集中隔離點累計觀察總人數249人,累計解除總人數155人,正在隔離人數94人。數字簡單,辛苦難言。”
“能在這么艱苦的環境、這么高強度的工作下,一直堅持在抗疫一線,是當之無愧的抗疫一線鏗鏘玫瑰!”看著“90后”一個個忙碌的身影,一號集中隔離點的總負責人王旺盛豎起大姆指由衷地贊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