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春三月,處于山水環抱中的太原城迎來了一年中最美的季節。城市兩端的東西兩山上,林木復蘇、百花競放,自北向南貫穿全城的汾河水碧波蕩漾、魚蝦逡巡,漫步城中,街巷整潔,道路通達,處處有綠,抬頭見藍,讓人想起古語中“山光凝翠,川容如畫,名都自古并州”的盛景。
作為煤炭大省山西的省會,太原曾是一座煤炭資源豐富的“老煤城”。長期以來的資源過度開發、經濟結構“畸黑畸重”、城市建設管理滯后,使這里一度山光水色盡失、空氣滿是煤煙味、街巷破舊不堪……
從又臟又亂的“老煤城”,到山清水秀的宜居城,太原是怎么做的?這里的探索,或可為資源型城市轉型發展、提升城市品質提供借鑒。
治山
又到一年春,太原西郊玉泉山一帶又熱鬧起來。年過半百的李玉成站在自家小賣部門口,看著眼前來來往往的車流和人潮,心里樂開了花。
老李的小賣部就位于玉泉山城郊森林公園門口的大道上。春天一到,公園里百花盛放,游人紛至沓來,小賣部的生意也迎來了旺季。每到這時,老李就會提前備足貨,再進些風車、吹泡泡棒之類的玩具,一個月下來比過去一年掙得還多。
“你們根本想不出來以前是什么樣,這幾年的變化可真是翻天覆地。”看著眼前的青山碧水、綠樹紅花,老李感慨良多。
老李說,過去山上植被少,光禿禿,到處是挖礦留下的“黑口子”,一刮風就是漫天漫地的灰,洗過的衣服根本不敢晾在外面,否則還來不及干就又臟了。如今,撲面而來的是清新的空氣和帶著花香的風。
玉泉山所在的太原西山地區南北長約30公里,歷史上這一地區植被豐富,文脈悠長,聚集著晉祠、晉陽古城等38處文保單位。近代以來,由于重工業布局、私挖濫采等原因,這里原有生態被破壞,環境污染嚴重,甚至成為市區一大污染源。與西山相對的東山地區同樣如此,“兩山問題”成為太原城市發展的“心病”。
為推進東西兩山的生態治理,太原市提出“政府主導、市場運作、公司承載、園區打造”的生態建設新模式,引導社會資金開展大規模造林。按照這一政策規定,企業在承包區域內完成不低于80%綠化任務的前提下,可將不高于20%的土地用于公園配套設施建設和適度開發。
“八二”生態新政的實施,極大調動了國有、民營企業的積極性。承建玉泉山的太原晉峰集團負責人張俊平介紹說,企業入駐玉泉山后,已累計投入10億元資金,栽樹480多萬棵,完成治理面積12000多畝,使玉泉山的植被覆蓋率由最初不足30%提高到70%。
太原西山生態文化旅游示范區管委會相關負責人介紹說,短短數年間,西山地區已投入超過百億元,建成了16個各具特色的城郊森林公園,一座座荒山、礦山、垃圾山紛紛披上綠裝。
去年5月,2019環太原國際公路自行車賽鳴槍開賽,作為主要比賽場地的西山自行車賽道也“驚艷”了一把。這條賽道貫通西山南北,全長約136公里,輻射周圍100多個景點,沿賽道騎行,可遍覽西山美景。“沒想到太原這么美!”不少參賽運動員感嘆。
去年8月,太原市交通運輸局發布消息稱,太原將投資6億多元建設東西山旅游公路,包含東西山旅游公路部分路段和3條支線連接線,全長205公里,建成后將串聯起一線天、西山自行車賽道、青龍古鎮等多個景區。
如今,東西兩山已經成為太原市民游樂和運動的勝地,更成為太原的一張“綠色名片”。“以前的西山是太原城市之痛,現在的西山是城市之福。作為太原發展生態文化旅游產業的主要區域,這塊福地還將持續為太原市民造福。”曾在西山地區工作多年的陳力克說。
治水
“一水中分,九水環繞”。地處內陸的太原,因為擁有穿城而過的汾河以及源于東、西兩山的九條邊山支流而頗具靈氣。然而,長期的過度利用和污染,讓這難得的北方水系面目全非:汾河干流有河無水、有水皆污,九條邊山支流成為黑臭水體,困擾著沿河市民。
不能讓“母親河”哭泣。針對汾河干流城區段,太原痛下決心治理。“從1998年一期工程開建,到2019年三期工程完工,歷經21年建設,太原建成了長達33公里的汾河景觀帶,景觀帶上水清景美,成了市民休閑玩耍的樂園。”太原市汾河景區管理委員會辦公室主任侯剛說。
在干流治理的基礎上,近年來太原又啟動了“九河治理”工程,一條條“臭水溝”變身“景觀河”。
寬闊平整的河道,綠樹林立的河堤,兩岸新建的快速路井然有序,行走岸邊再也不用掩鼻而過。羅寧家住太原市晉源區冶峪河入汾口附近,看著如今的冶峪河,羅寧感慨不已:“這才是條河呢!”
從前的冶峪河,河道內雜草叢生、垃圾成堆,河堤幾乎全部損毀、無法通行。沿河污水全部直排進河道,再加上河底坑洼不平,雨水長期積存后變質發臭,每到夏天。入汾口處就臭氣熏天、蚊蠅亂飛。“哪里是河,就是一道臭水溝。”羅寧說。
太原市市政工程設計研究院總工程師劉麗娟介紹說,九河綜合治理工程遵循“源頭治理、蓄水調洪,雨污分流、河水復清,快速交通、綠色長廊,連片改造、全面提升”的總體思路,主要建設內容包括上游水土保持及河道治理、水系的雨污分流、道路交通的立體改造、綠化的提質升級以及地下管線建設等。
“建設施工單位在各城區和相關部門配合下,克服各種困難,超常規有序完成了各項工程建設。”太原市城鄉管理委員會一位負責人說。
記者乘車沿北沙河、北澗河、虎峪河、九院沙河、玉門河等水系走訪,看到各條河流面貌煥然一新:河道已經全部整治,河槽加深、堤岸進行水泥砌筑并加高,沿河兩岸修建的快速路已經竣工,河道兩岸及路邊還建起了綠化帶、小游園等,不少市民正在沿河散步、鍛煉。
“以前都不愿意住這兒,嫌環境不好、有味兒,出門也不方便,現在可好了,河里干凈了,路也修好了,還多了園子,都羨慕我們能住在河邊。”虎峪河沿岸一位居民高興地說。
九河治理給太原市民帶來了厚重的“生態福利”。經過河道整治,所有河道斷面的防洪標準全部達到城市防洪所要求的50年一遇標準,有的甚至達到100年一遇的標準,消除了城市安全隱患;雨污分流的實施,將沿河兩岸污水全部納入城市污水管網,解決了過去污水直排河道最終進入汾河的狀況。
“這項大工程,不僅消除了太原城區內絕大多數的黑臭水體,使群眾告別感官之痛,也基本實現了黃河流域汾河支流太原段的生態、水體保護;同時河道周邊的臟、亂、差環境也得到根本整治,沿岸新增園林綠地300萬平方米,總面積相當于一個頤和園。”劉麗娟說。
治氣
初春的夜晚,室外寒意未消,太原市晉源區晉陽堡村村民張紅兵家卻是暖意融融。“自從改了電供暖,再也不用搗炭倒灰燒鍋爐了,人省事,屋里屋外也干凈多了。”張紅兵說。
晉陽堡村村主任董四賴介紹說,村里233戶村民在2017年就全部完成了“煤改電”,實現了清潔供暖,村里還把過去堆煤渣和放鍋爐的違建拆除,建成了停車場、文化長廊等公共設施,種上了花花草草。沒有了煤炭污染,村子也變得亮堂了,晉陽堡村還被評為晉源區的“美麗鄉村”。
煤城不燒煤,產煤不用煤。晉陽堡村的變化是太原市實施清潔供暖改造的一個縮影。
太原市生態環境局區域污染防治處處長宋力說,用3年時間,太原市累計完成清潔取暖改造22.7萬戶,超額完成國家下達的任務,實現了平川地區清潔供暖全覆蓋、農村地區清潔供暖覆蓋率達80%以上。
偏遠地區也沒有被遺忘。對于暫時無法實施“煤改電”或“煤改氣”偏遠地區的4.03萬農戶,太原市設立了36個供應站和155個供應點,配送清潔蘭炭9萬噸,保障村民清潔溫暖過冬。“家家生火,戶戶冒煙”的污染景象一去不復返。
此外,截至2019年底,市區在用65噸以上燃煤鍋爐和539臺常年生產運行燃氣鍋爐也已全部完成超低排放改造,超額完成年度計劃目標,年減少氮氧化物排放380余噸。
“太原是典型的冬季煤煙型污染,2016年二氧化硫濃度是每立方米68微克,到了2019年,二氧化硫濃度降到了每立方米20微克,可見清潔供暖改造給我們的城市帶來的變化。”宋力說。
太原地處黃土高原,植被稀疏,加之城市建設點多面廣線長,城市降塵成為嚴重影響全市環境質量持續改善的重要因素,在京津冀“2+26”城市中排名靠后。
為此,太原市將降塵污染防治作為打贏藍天保衛戰的重點,實施了工地揚塵整治、裸露地面整治、渣土消納場整治、建筑垃圾渣土清運、工業揚塵整治等七大重點工程。同時嚴格考核獎懲,倒逼各項降塵措施到位。
“一微克一微克去摳,一小時一小時去爭。”太原市生態環境局局長閆文斌說,經過不懈努力,從2019年4月份起,太原市連續8個月降塵量退出“2+26”城市倒數第一,連續5個月降幅居“2+26”城市之首。
太原市是全國能源重化工基地。工業企業是太原生態環境保護的主戰場,也是太原空氣質量持續改善的重頭戲。
記者了解到,截至2019年底,太鋼不銹鋼公司已全面完成焦爐煤氣脫硫提標改造等4個重點項目超低排放改造,大幅減少了氮氧化物排放;太鋼二次料場、西山煤氣化一焦等7個工業揚塵治理項目全部完工,告別了昔日大風起兮塵飛揚的景象;建立工業爐窯管理清單,10座61萬噸產能工業窯爐中有7座完成改造,其余3臺處于停產狀態……
為減少汽車尾氣污染、推動綠色出行,太原將全市8200多輛出租車全部更換為電動車,成為全國首個出租車全電動化城市。太原的公共自行車系統跑出單日租期量、單車周轉率等幾個全國第一,形成全國領先的綠色出行系統。
治城
太原雖是省會,卻在很長時間里被兄弟地市“瞧不上”。長治人武亮還記得,過去來到太原,看見逼仄的道路、臟亂的小巷、殘缺不全的路牙子,總會想,這省會還不如長治呢。而現在,終于有了省會的樣子。
變化最大的是城中村。由于城市發展長期“繞道走”,太原城區一度留下100多個城中村,村中配套設施不足、環境臟亂、違建叢生,安全隱患眾多,成為城市“暗瘡”。為此,太原市提出全力推進城中村改造,通過一村一策、整村拆遷、先簽后拆等辦法,平穩順利進行改造,使一個個臟亂差的城中村變成了環境優美、配套設施齊全的城市社區,實現了“華麗轉身”。
白潔所在的太原市晉源區北阜村已經完成改造,實現了回遷安置。“以前村里地勢低洼,房屋濕潮,不好住不說,村里環境也臟亂,現在回遷到樓房里,干凈敞亮,樓下還有健身設施、跳舞場地,真是過得跟城里人一個樣了!”白潔說。
道路建設的速度同樣讓人驚嘆。太原“80后”白晨陽還記得,從前的太原城沒有高架橋,沒有快速環線,走到哪兒堵到哪兒。短短數年間,高架橋、跨河大橋、中環線、快速路……像變戲法兒一樣出現。“現在開車上路,終于有了在現代大都市的感覺。”白晨陽說。
記者了解到,太原最先開工的地鐵線——2號線一期工程也正在緊張建設中。該線路全長23.38千米,共設置23座車站,貫通太原城區南北。按照計劃,線路將于今年年底前正式建成試運營,屆時太原將正式步入地鐵時代。
硬件有了,軟件也要提升。結合文明城市創建,太原市著力提升城市精細化管理水平,城市面貌進一步提升,群眾幸福感持續增強。
太原萬柏林區興華街玉園翠景小區屬于老舊無物業小區,由于年久失修,小區道路、路沿石、綠籬大面積破損,樓體墻皮斑駁脫落,秩序凌亂,存在不少安全隱患。在街道和社區的引導下,小區組織成立了業主委員會,走上了自治自管、自我監督、自我服務的道路。
“你看,一進小區大門這段路面就是我們業委會組織鋪設的,平坦又干凈,看著都養眼。”業委會主任張曉東說,小區搭上了創城的惠民列車,被列為老舊小區整治示范小區,共粉刷樓體外墻約9000平方米,單元內墻面4000平方米,規劃停車位58個,并安裝了健身器材,建設了休閑長亭。
“這一棟棟顏色整齊的樓房,看著都開心。自從創城整治以后,小區面貌煥然一新。現在小區里的房子成了香餑餑,附近學校也多,房價都跟著漲了不少。”居民劉大爺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