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中市商務局
30噸愛心肥送給貧困戶
4月17日,晉中市昔陽縣東冶頭鎮李家垴村貧困戶喬文義看著碼在院子里的一袋袋化肥,樂呵呵地給記者算了一筆賬:“今年提早用上了復合肥,對恢復土地肥力有很大的幫助,預計能增產10%-15%,我家的8畝核桃地增收2500元問題不大。”近日,晉中市商務局扶貧工作隊急群眾所急,為東冶頭鎮李家垴等3個貧困村群眾送來30噸愛心化肥,為村民取得好收成增添了一份保障。
昔陽縣東冶頭鎮李家垴村、水磨頭村、占上村是晉中市商務局定點幫扶的3個貧困村。春耕備耕之際,李家垴村幫扶責任人王宏光與左權縣格瑞地寶肥業有限公司主動協調,該企業愿意無償為3個幫扶村提供一批新型有機復合富硒肥。同時,他們還專門派出農業技術指導員,對肥料使用、農作物播種等技術問題跟進指導,幫助群眾春耕備耕恢復生產。該公司克服疫情影響,開足馬力加班生產“愛心化肥”,產品下線后第一時間就運送到村里。扶貧工作隊隊員們迅速協調各村將化肥發放到戶,并和村民一道做好春耕生產。
季節不等人,春日勝黃金。占上村村民毛素棠今年打算種植20畝金谷21號谷子,收到化肥后,迫不及待要開始春耕春播,他說:“及時用上這些富硒肥,預計畝產值可以達到200斤。”
朔城區
農技+農機帶來好收成
玉米作為朔州市朔城區主要糧食作物,種植面積達60萬畝,如何能實現降本增效?清明前后,朔城區農業技術推廣中心的農技員們一直“泡”在各個鄉鎮,通過視頻教學、現場講解、實地操作推廣一種叫“玉米雜糧膜側播種”的技術。4月18日,在朔城區稻畦村,種糧大戶們正圍著看膜側精量聯合播種機。農技人員通過實地教學的方式對種糧大戶進行培訓,推廣“玉米雜糧膜側播種”技術,讓農技+農機共同奏響今年的春耕曲。
膜側播種藝機一體化技術,是由省農業科學院玉米研究所花費5年時間研發出來的新栽培技術,它的創新之處就在于,地膜平鋪、膜側播種。這項技術于2017年在朔城區開始試種,從2018年進入推廣階段,一項技術好不好,能不能站得住腳,農民最有發言權。稻畦村黨支部書記盧虎深有體會地對記者說:“我2018年買了膜側精量聯合播種機,已經用了兩年。第一個好處是采用膜側技術不用放苗,大大節省了人工。第二個好處是抗旱,下點雨,小雨水也就直接上苗了。通過這兩年看,膜側就是比傳統的增產200多斤。今年我們村準備全覆蓋了。”
據介紹,該技術顯著提高了玉米產量與降水利用效率,杜絕了普通地膜播種時所產生的白色污染問題。朔城區農業技術推廣中心主任李淑蘭告訴記者,2018年全區推廣2000畝,2019年推廣1.5萬畝,今年準備推廣20萬畝。通過這種技術推廣的實施,每畝糧食增產200斤左右,每畝節本增效200元左右。現在,他們已經舉辦了10場現場實地培訓加田間地頭的現場觀摩培訓,讓每一個種糧大戶都能熟練掌握這項技術,為大面積播種打下良好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