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视频91,日韩脚交footjobhdboots,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观看 ,久久久久电影

您當前的位置 : 太原新聞網(太原日報報業集團) >> 綜合新聞

2020,太原要做這些大事!亮點多多!向世界展示太原名片!

來源:太原新聞網 作者:全媒體記者 孔莉萍 王君 黨三玲 攝影攝像 王昕 H5 陳珊 2020年04月27日 17:52

  4月27日上午,太原市第十四屆人大第五次會議開幕。會上,山西省政協副主席、太原市委副書記、市長李曉波作了政府工作報告。

  政府工作報告中,干貨滿滿,亮點多多。一外、二外等新校9月投入使用;推動太鄭高鐵年內通車;大力推進軌道交通建設,2號線一期工程年內通車試運行......2020年,太原市在經濟、民生方面有諸多重大舉措。一起來看!

   主要預期指標

  ?地區生產總值增長7%左右

  ?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7.5%

  ?固定資產投資增長8%

  ?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7.5%

  ?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長3%

  ?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增長6.5%和6.5%以上

  ?居民消費價格漲幅控制在3.5%左右

  ?城鎮新增就業8.3萬人

  ?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2%以內

  慎終如始抓好疫情防控

  

  ●持續發力筑牢嚴密防線把外防輸入擺在疫情防控工作第一位,提高口岸衛生檢疫力度,嚴格執行入境人員隔離觀察措施,強化無縫銜接和閉環管理,有效防范化解境外疫情輸入風險。把內防反彈作為重點任務,抓好無癥狀感染者精準防控,進一步完善社區防控舉措,堅決防止疫情出現新燃點。

  ●加快恢復生產生活秩序。加強經濟運行監測調度,加快建立同疫情防控相適應的經濟社會運行秩序,努力把疫情造成的損失降到最低。

  ●完善疫情防控長效機制。堅持戰平結合、平戰結合,加快建立集“防、控、治、研、學、產”為一體的公共衛生體系,健全重大疫情應急響應機制,加強公共衛生隊伍建設,切實提高應對突發重大公共衛生事件的能力和水平。

  堅定不移實施工業強市戰略

  ●以集群化發展為路徑,培育壯大新動能。堅持龍頭引領、園區承載、集群發展,構建布局結構優、規模體量大、延伸配套好、支撐帶動強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高端裝備制造產業要重點推進中車太原大養機械和城軌車輛造修、智奇輪軸智能工廠、威馬新能源汽車、寶能新能源汽車、中煤科工智能制造基地等項目建設,打造軌道交通、新能源汽車、煤機智能制造等產業集群,實現“太原制造”向 “太原智造” 轉變。

  ●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要重點推進中電科電子信息產業園、阿凡達機器人、長城計算機基地、百信電子信息產業園等項目建設,加快龍芯安可基地遷移適配平臺建設,支持以中標麒麟、誠邁統信軟件為代表的軟件產業發展,形成從軟硬件到系統集成一體化的自主可控產業基地,打造國內領先的自主可控產業生態。

  ●新材料產業要重點推進太鋼高端碳纖維三期、陽煤太化己內酰胺、錦波Ⅲ型人源膠原蛋白等項目建設,打造煤基炭材料、化工新材料、生物新材料等產業集群,加快實現由“材料加工”向“加工材料”轉型。

  ●綠色能源產業要依托中科院煤化所、美錦能源等優勢科研單位和企業資源,加速布局氫能產業,加快推進焦爐煤氣制氫、提純、存儲,逐步投放氫能源公交和物流貨車。大力推進生物質熱電聯產、光伏風電項目,引導新能源項目有序開發建設。

  ●以提質增效為抓手,推進傳統產業邁向中高端。發揮技改資金杠桿效應,引導企業實施信息化為中心的技術改造,支持企業圍繞產業鏈價值鏈供應鏈開發新項目,全面提升產品附加值和綜合競爭力。

  ●以深度融合為導向,創建軍民融合創新示范區。加快編制太原北部軍民融合創新基地起步區控制性詳規,完善起步區市政路網,推進山西省軍民融合創新發展研究院建設。積極對接大型軍工企業集團、科技型軍民融合企業和配套企業,爭取更多軍民融合項目落地建設,支持新華化工、太重等本地企業“軍轉民”“民參軍”,加快形成全要素、多領域、高效益軍民融合深度發展格局。

  全面提升現代服務業水平

  ●支持企業加強與全國性大型電商、新興社交電商等平臺對接,進一步擴大網絡消費。

  ●加快遠大購物、蘇寧廣場、雙塔商業中心等城市綜合體項目建設,滿足中高端、多層次消費需求。大力提升長風商務區、親賢街、柳巷、萬達廣場、北美N1、中正天街等重點商圈和特色街區服務功能,加快實施鐘樓街片區高品質步行街改造,培育發展晉陽湖觀光夜經濟,進一步拉動消費。

  ●扎實推進全民運動健身模范市創建工作,加大二青會比賽場館開放力度,促進群眾體育、競技體育、體育產業協調發展。

  
      ●推動生產性服務業向專業化和價值鏈高端延伸。加快推進汾東重點片區總部經濟項目建設,充分發揮中海國際中心、信達國際金融中心等高端樓宇作用,大力發展金融科技、咨詢中介等高價值服務業。推進國家火炬計劃迎澤特色產業基地建設,打造高端生產性服務業集聚新地標。

  
       ●抓住我市成為首批陸港型(生產服務型)國家物流樞紐機遇,加快推進傳化物流、太原糧食物流產業園等項目建設,整合市內及周邊倉儲、冷鏈、快遞等分散存量資源,加快物流產業集聚發展。

  ●推動文化旅游產業向融合化和品牌化發展高標準推進晉祠-天龍山5A級景區、青龍古鎮4A級景區申報創建工作,打造太原文化旅游景區龍頭標桿。太原古縣城、華夏歷史文明傳承園年內開放,啟動晉陽古城遺址公園和北齊壁畫博物館建設。加大景區周邊環境治理和旅游市場整治力度,營造“安順誠特需愉”旅游發展環境,全面提升“唐風晉韻·錦繡太原”城市品牌形象。

  推動鄉村全面振興

  加快產業振興步伐

       ●大力發展南部城郊型都市現代農業和北部有機旱作特色農業,推進晉源花卉小鎮、萬向農業科技園等重點項目建設,新發展設施蔬菜3000畝以上。

  ●做大做強清徐葡萄、陽曲小米、婁煩山藥蛋、古交榛子等優勢品牌,推動農產品加工業向規模化、品牌化、精深化邁進。全面推進中華老字號釀造特色小鎮建設。加快發展鄉村旅游、休閑度假、農耕體驗等農業新業態,促進農業生產全環節升級、全鏈條增值。

  ●扎實推進美麗鄉村建設。不斷美化村容村貌。推動水電氣網等基礎設施城鄉聯網,年內新建農村“四好公路”574公里,剩余53個行政村全部通客車,完成戶廁改造6.9萬座,打造一批美麗宜居精品村。

  加快構建一流創新生態

  ●打造創新體系。加快建設國家可持續發展議程創新示范區,加強關鍵技術研發和工程示范,完善可持續發展標準體系,形成可操作、可復制、可推廣的“太原模式”。

  ●落實企業技術創新發展三年行動計劃,年底前全市高新技術企業達到1800家以上,科技型中小企業達到4000家以上,推動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研發機構、研發活動全覆蓋。

  ●建設一批高水平創新平臺,支持太鍋、山西電機等優勢企業申報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力爭年底前國家級、省級、市級企業技術中心、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產業技術創新聯盟等創新平臺達260家以上。

  
       ●集聚創新要素。繼續加強與中科院、C9高校等科研院所合作,進一步促進產學研深度融合。繼續用好用足10億元轉型資金、10億元科技創新資金和10億元人才專項資金,最大限度釋放政策紅利。

  ●加強院士工作站建設,建立完善高層次人才聯系服務制度,落實好住房、子女就學、家屬隨遷等政策,以感情留人、事業留人、待遇留人,讓更多“千里馬”在并州大地競相奔騰。

  深入推進市場化改革和高水平開放

  

  ●加快國資國企改革,推動東煤、田和、獅頭等企業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年內完成國有企業退休人員社會化管理和61戶廠辦大集體改革工作,力爭完成“僵尸企業”出清,讓企業輕裝上陣。

  ●推動開發區提質增效。持續深化“三化三制”改革,鼓勵社會資本參與開發區建設運營,支持開發區與國內外發達地區、優勢企業、高等院校共建產業園區。加大機制創新、要素投入和招商引資力度,集中上馬一批具有示范引領作用、輻射帶動力強的標志性項目,把開發區打造成為高質量轉型發展主戰場主引擎。

  
       ●支持民營經濟做大做強。全面落實支持民營企業發展意見,著力消除民營企業在準入許可、經營運行、要素供給等方面隱性障礙,為民營經濟發展營造良好環境。大力培育“專精特新”企業,打造更多民企“小巨人”。落實各項減稅降費政策,“真金白銀”為企業減負。

  
      ●提升對外開放質量水平。深度融入“一帶一路”建設、京津冀協同發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等國家戰略,承接好沿海發達地區及北京非首都功能產業轉移。

  ●推進太原跨境電商綜試區建設,支持國際郵件互換局擴容升級,年內建成進境水果指定口岸查驗場及進境水產品指定口岸。

  ●舉辦2020堯城(太原)國際通用航空飛行大會暨國際通用航空博覽會,規劃建設航空博物館。辦好太原能源低碳發展論壇、中國(太原)國際能源產業博覽會,不斷提升太原在中部地區、全國經濟版圖中的戰略地位。
      堅決打好三大攻堅戰

  ●鞏固提升脫貧攻堅成效。加大就業扶貧、產業帶貧力度,扎實做好易地扶貧搬遷后續扶持工作,確保在脫貧攻堅奔小康路上不落下一個人。

  
      ●全力以赴打贏藍天保衛戰。持續推進“煤改電”“煤改氣”,年內縣城建成區基本實現清潔取暖全覆蓋,農村地區力爭達到85%以上。推進工業企業污染深度治理,9月底前完成美錦鋼鐵、華通水泥等企業超低排放改造和全市燃氣鍋爐低氮排放綜合治理。全面淘汰國Ⅲ以下營運柴油貨車,公交車、環衛車全部更換為新能源車。嚴格落實建筑工地“六個百分之百”,開展城鄉結合部道路和裸露地面整治,嚴控渣土清運、拆遷和土方作業揚塵。

  ●全力以赴打贏碧水保衛戰。嚴格落實河湖長制,統籌推進“五水同治”,完成汾東、城南、徐溝和孟封等污水廠新建改造工程,持續推進老城區管網雨污分流建設,加強農業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加快入汾口生態濕地建設,6月底前汾河斷面水質全部退出劣V類。

  ●全力以赴打贏凈土保衛戰。開展太化、煤氣化等項目污染土壤治理與修復,加強危險廢物規范化管理,提高工業固廢綜合利用率。強化自然生態保護修復,全力推進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工程試點工作。全面完成中央、省環保督察反饋意見整改任務,確保所有問題銷號清零。

  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全國區域中心城市

  

  

  ●堅持走內涵式、集約型、綠色化的城市發展路子,提高城市規劃建設管理能力,努力創造宜業、宜居、宜樂、宜游的良好環境。

  ●加快一體化進程。推動太鄭高鐵年內通車,爭取太原鐵路樞紐和太原至延安高鐵列入規劃,構建鐵路對外大通道。加快西北二環高速公路建設進度,東二環高速公路力爭年內建成通車,進一步拉大城市框架。加快與晉中、忻州、呂梁實現城市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打通交界區域道路斷點。大力支持武宿機場三期改擴建工程。加快行政區劃調整,拓展城市發展空間。

  ●完善基礎設施建設。抓住國家擴大專項債券新機遇,聚焦市政、老舊小區改造、公共衛生服務、應急物資儲備體系建設等中央新增投資領域,緊盯5G、數據中心等新基建項目,全力推動重大基礎設施項目建設。推進解放路、龍城南北街、南中環東延等道路建設,增設過街天橋、下穿通道,開工建設濱河自行車專道,提升城市低碳岀行能力。

  ●大力推進軌道交通建設,2號線一期工程年內通車試運行,加快1號線一期工程建設,盡快啟動3號線前期工作。汽車客運東南站8月開通運營,太原南站東西廣場地下連接通道年內投用,為旅客出行提供更多便利。

  
      ●建成投運東峰燃氣調峰熱源廠,規劃新建陽曲大型熱源廠,新增集中供熱2000萬平方米。推動呼延水廠二期、西山地表水廠等項目建設。加強城市防洪、排水、防澇設施建設,努力打造海綿城市。

  ●6月底前力爭完成5G基站新建改建2900座以上,基本實現中心城區、周邊重點區域及景區5G網絡連續覆蓋和商用。

  
      ●塑造城市特色風貌。強化規劃引領作用,統籌協調生產、生活、生態三大布局,高質量完成國土空間規劃編制,分步推動汾東、府城、西山等22個重點片區規劃高質量落實,讓空間布局更加合理,要素配置更加高效,城市魅力更加彰顯。

  ●推動綜改示范區瀟河產業園會展中心、會議中心、金融中心、商務中心、藝術中心建設。

  ●加快推進植物園、狄仁杰文化公園、動物園提質擴容等項目建設,年內對外開放。啟動雙塔公園、汾河四期濕地公園、晉陽湖公園二期、海洋公園等項目建設。年內栽植月季等各類花卉100萬株,打造特色鮮明的“玫瑰之城、浪漫之都”。

  
       ●爭創全國文明城市。全面提高城市文明程度和市民生活品質。年內完成剩余147條背街小巷和521個老舊小區的整治工作,引導“住有所居”向“住有宜居”轉變。

  ●引入社會資本參與停車設施建設運營,全年新增停車泊位1萬個以上,進一步解決“停車難”問題。

  不斷增進民生福祉

  

  ●全力做好穩就業工作。開展網上就業服務,拓寬就業渠道,突出抓好高校畢業生、農民工、殘疾人等重點群體就業工作,確保零就業家庭動態清零。鼓勵以創業帶動就業,積極推進創業孵化基地和創業園區建設,吸引更多人力資源服務機構和創業孵化機構企業入駐。

  ●辦好人民滿意教育。加快推進公辦幼兒園、普惠性幼兒園建設,各城區每年新建公辦園不少于3所,各縣(市)不少于2所,年內實現公辦幼兒園在園幼兒占比達到63%,普惠性幼兒園覆蓋率達到90%。公辦小學免費托管時間延長至18:00以后。完成2100間中小學校教室照明系統改造。一外、二外等新校9月投入使用。

  ●推動職業教育南部、西部校區建設,打造現代化職教高地。推進太原學院新校區二期工程建設,選址新建太原師范大學音樂學院,全力推動中國科學院大學太原能源材料學院建設。

  ●以學校管理體制改革為牽引,深化教育綜合改革,推動市屬幼兒園和義務教育學校管理權限下放城區,實施“校長職級制”改革,全面推行“縣管校聘”“局管校聘”管理改革。完善教師激勵機制,在全社會營造尊師重教的濃厚氛圍。

  
      ●提升全民健康水平。繼續加強醫療基礎設施建設,市人民醫院新院區一期工程年內投用、二期工程完成主體,市中醫醫院門診樓、市血液中心業務綜合樓10月完工,開工建設市第三人民醫院遷建工程。開展重點人群健康行動,抓好醫養結合、安寧療護、失能老人健康評估和服務、老年人心理關愛等4個國家級試點工作,切實提高醫療服務能力。

  
       ●健全住房保障體系。堅持“房住不炒”定位,加快推進公租房配建工作,不斷增加住房供應渠道。扎實推進不動產登記遺留問題處置工作,力爭年內完成不動產登記遺留問題發證任務10萬套。繼續推進城中村、棚戶區改造,新開工保障房2533套,基本建成2.9萬套,不斷改善市民居住條件。

  ●提高公共文化服務能力。持續開展免費送戲下鄉、農村電影放映等活動,豐富群眾文化生活。舉辦首屆晉劇藝術節,推出《迎新街》等更多文藝精品。加快丁果仙大劇院項目建設,開工建設市民藝術中心。推薦太原剪紙、清徐煉白葡萄酒釀制技藝申報國家級非遺保護項目。打造“大原府城游”升級版,講好太原故事,擦亮文化名片,讓人們記得住歷史、記得住鄉愁。

  
       ●強化兜底民生保障。實施社區養老幸福工程、社區適老化改造、養老服務質量提升等工程,不斷提升健康養老服務水平。市兒童福利院、康寧醫院、救助管理站6月竣工,老年福利院年內竣工。規劃建設節地生態公墓。進一步提高低保和特困人員補助標準,保障困難群眾基本生活。

  ●做好退役軍人就業安置、培訓教育、權益維護等工作。爭創全國雙擁模范城“九連冠”。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加大基層社會治理投入力度,推動治理重心下移、力量下沉,打通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

(責編:張詩陽)
主站蜘蛛池模板: 滦平县| 梓潼县| 伊春市| 敦煌市| 乡宁县| 宿松县| 颍上县| 沾化县| 厦门市| 深泽县| 名山县| 慈溪市| 安顺市| 亳州市| 南江县| 会宁县| 凤翔县| 慈溪市| 将乐县| 隆安县| 黎城县| 吕梁市| 苏尼特左旗| 丰顺县| 民乐县| 五华县| 鄱阳县| 兰溪市| 苏尼特右旗| 新和县| 迭部县| 封开县| 鸡泽县| 濮阳县| 大关县| 张掖市| 岳阳县| 孟津县| 临泽县| 祥云县| 乐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