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6日,滿載著500.91噸日用百貨等商品的中歐班列駛出中鼎物流園,經二連浩特口岸前往歐洲內陸重要樞紐波蘭馬拉舍維奇。這是我省今年開行的第42列中歐(亞)班列,中歐班列正成為我省對外貿易往來的“黃金班列”。 “山西是‘一帶一路’大商圈的重要組成部分,要以更加開放的心態奮起直追,主動對接‘一帶一路’建設,打造內陸地區對外開放新高地。”近年來,省委、省政府認真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山西重要講話精神,緊緊抓住國家擴大高水平開放機遇,深度融入國家大戰略,不斷暢通開放大通道,努力打造開放大平臺,健全對外開放體制機制,全面提升對外開放能級,加快構建內陸地區對外開放新高地。
深度融入國家大戰略
在美麗的“天堂島”毛里求斯,商務部首批批準的8個境外合作區之一、山西第一個境外經貿園區晉非經貿合作區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設中。目前園區已有48家企業入駐,入園企業來自全球各個國家,國際化程度達到80%以上。
“我們正積極搶抓‘一帶一路’機遇,全力打造‘一帶一路’特色海外園區,為構建山西對外開放新高地作出我們的貢獻。相信不久后,晉非經貿合作區將成為山西挺進非洲的‘橋頭堡’。”5月21日,山西晉非投資有限公司董事長行連軍信心滿滿地說。
山西是“一帶一路”大商圈的重要組成部分。從武夷山到恰克圖,萬里茶路曾見證了晉商“縱橫歐亞九千里、稱雄商界五百年”的開放傳奇。
2019年9月,山西品牌絲路行跨越千山萬水,行程近兩萬公里,首次登陸巴西,刷新“走出去”最遠紀錄。2015年以來,山西品牌絲路行從匈牙利出發,走進歐洲、東盟、北美、中東、南亞、澳洲等地區50多個國家,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商協會、政府經貿機構進行交流合作。
山西深度對接國家大戰略,深化對外經貿、科技、人文交流合作,進一步融入全球產業鏈、價值鏈、創新鏈。
我省出臺《山西省重點產業國際產能合作發展規劃》,成立晉企“走出去”戰略合作聯盟,不斷加強國際產能合作。截至2020年一季度末,共備案設立境外投資企業272家,遍布全球51個國家和地區,涉及批發零售業、制造業、采礦業、租賃和商務服務業、建筑業、住宿和餐飲業、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等行業,全省對外直接投資存量達33.5億美元。國際友城、友好合作伙伴分別達到58對、110對,山西“朋友圈”遍布五洲四海。
同時,我省積極落實國務院穩外貿政策,出臺“雙20條”政策措施。全省貨物貿易總額由2017年的1162.8億元增至2019年的1446.89億元,增長24.4%;機電和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占比分別達到72.8%和63.6%;服務貿易進出口額占外貿的比重達19.5%。 我省實施三年行動計劃加快培育外貿主體,2019年全省有進出口實績的企業達1554家,新增進出口實績企業403家,凈增61家。5個國家級外貿轉型升級基地出口總額占到全省出口總額的18.1%。持續實施“千企百展”行動計劃,支持鞏固和開拓國際市場,培育新興市場,貿易國家和地區達到202個,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出口占比達25.6%。
持續暢通開放大通道
經過1280個日夜奮戰,5月17日,太焦高鐵全線隧道正式貫通,預計今年年底建成通車,山西將又多一條出省大通道。
近年來,我省牢牢抓住交通強國建設試點機遇,不斷優化建設“鐵、公、機、岸、港、網”,著力打通“出省口”“斷頭路”,積極開辟國際航線,全力暢通開放“大通道”。
2018年下半年起,我省開辟的新航線首次跨越洲際,聯通悉尼、圣彼得堡、芝加哥,架起開放發展的“空中橋梁”,將有效增進我省與歐洲、澳洲之間在經貿、旅游、文化及產學研方面的合作交流與發展。
“國際航線的不斷豐富,讓山西與世界各地的距離更近了。”太原武宿國際機場相關負責人表示。
目前,山西航空口岸正逐步形成以太原、大同、運城航空口岸“南北一線”為主軸,長治、呂梁、忻州、臨汾等航空口岸為“東西兩翼”的開放格局。
空中有洲際航線,地上有中歐班列。
自2017年2月15日首趟中歐班列開行至今,我省已累計開行中歐、中亞班列209列,合計貨重約22.21萬噸,貨值約29.58億元。
2019年6月23日,山西轉型綜改示范區國際互聯網數據專用通道開通,這是我省首條通達我國互聯網國際出入口局的直連高速通道,將有力促進外向型企業集聚,推動跨境電商、服務外包、國際物流和大數據等新興產業發展。
2019年11月初,太原國際郵件互換局(交換站)啟動運營,打通了山西郵件內暢外聯大通道的關鍵節點,至當年年底共處理進出口郵件435萬件。
作為內陸省份,山西正在積極打造快速出海的便捷通道,大秦鐵路、朔黃鐵路可以直達渤海灣秦皇島和黃驊港。太原與其他9地海關共同簽署《絲綢之路經濟帶海關合作協議》,晉企在10個海關的管轄區域可享受“十關如一關”的便利通關模式。 全面實施海關通關一體化改革,快速推進的國際貿易“單一窗口”,日趨完善的口岸跨區域合作機制,正在不斷提高我省投資貿易便利化水平。
著力打造開放大平臺
2019年6月,侯馬經濟開發區代表團赴德國薩安州馬格德堡市開展產業合作交流,同馬格德堡市簽署共建中德產業創新園戰略合作協議,首開我省與德國共建產業創新園的先河。
近年來,我省不斷提升開發區的開放水平,大同、晉中、侯馬開發區和綜改示范區國際合作園區建設取得積極進展,開發區成為全省開放型經濟的重要增長極。
目前,我省共有83個開發區,其中國家級開發區6個,省級開發區77個;工業類開發區66個,生態文化旅游類6個,現代農業產業類11個。朔州、晉城率先實現了“一縣一開發區”全覆蓋,全省已形成以工業類開發區為主體,現代農業、生態文旅類開發區齊頭并進的發展格局。
我省深入推進“三化三制”改革,出臺《山西省開發區條例》,優化開發區營商環境,加快推進公共服務平臺建設,開發區產業項目承載能力不斷增強。
2019年,全省開發區新建重大轉型項目141個,總投資2683.8億元,招商引資簽約開工項目541個,總投資額1981.5億元,初步形成了高端裝備制造、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醫藥、新能源、新材料、節能環保等新興產業集群。全省開發區利用外資、進出口總額分別占全省的61.5%和69%。今年一季度,全省開發區實際利用外資8.3億元,同比增長189.6%,進出口總額達103.5億元。
我省著力打造、完善開放大平臺。武宿綜合保稅區、晉城蘭花保稅物流中心、朔州平朔公用型保稅倉庫等一批海關特殊監管區已建成使用。武宿綜合保稅區進口水果和進口冰鮮水產品指定查驗場所建設順利推進。三大省級戰略“南果、中糧、北肉”出口平臺建設積極推進,今年前4個月全省農產品出口逆勢增長,出口額同比增長2.9%。
無水港建設亦不停歇。山西建有侯馬方略保稅國際陸港、大同國際陸港、陽泉國際陸港等無水港3個,還設立了山東港口中鐵集介休無水港、安陽象道無水港、孝義現代物流園無水港、山西能投蔡家崖無水港、濮陽無水港等5大無水港。
如今,開放的山西正在擁抱世界中加速崛起!
本報記者孟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