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婁煩縣牢牢把握"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的根本要求,全縣6個鄉鎮的25個自然村已實施易地扶貧搬遷。韓雙喜 攝
"脫貧攻堅本來就是一場硬仗,深度貧困地區脫貧攻堅更是這場硬仗中的硬仗。"自2017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太原深度貧困地區脫貧攻堅座談會上發表重要講話以來,我市高度重視深度貧困地區脫貧攻堅問題,以"堅決啃下這塊'硬骨頭'"的態度,認真貫徹習總書記關于扶貧工作重要論述和視察山西重要講話精神,將易地扶貧搬遷作為脫貧攻堅的頭號工程,聚焦深度貧困,堅持整村搬遷,按照"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可持續"4項內容,對標"三保障"要求,全面完成建設任務,穩步推進后續扶持,有序銜接鄉村振興,目前已取得了階段性的成效。
“要是沒有國家易地扶貧搬遷好政策,就沒有俺們現在所住的新房子,也過不上這么好的日子,俺們非常感謝黨、感謝政府!”居住在陽曲縣新星苑北鄭小區的搬遷戶張存珍老人這番話,道出了全市7375位易地扶貧搬遷群眾的共同心聲。太原市已確認的35個深度貧困自然村,地處偏遠,村莊凋敝,當地居民生活條件惡劣,生存艱難,生產落后,嚴重制約當地經濟發展,是我市脫貧攻堅戰役的艱中之艱、難中之難。我市深刻認識“整村搬遷是解決深度貧困的有效辦法”,瞄準最困難的群體,扭住最急需解決的問題,采取超常規舉措,集中力量攻堅。經過三年多的努力,我市共建成了20個集中安置點(陽曲縣11個、婁煩縣9個),35個深度貧困自然村全部進行整村搬遷,安置了7375人,涉及建檔立卡貧困戶5116人,有效解決了深度地區貧困群眾生存、發展問題,老百姓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從破窯土洞搬進了高樓洋房,由原先基礎設施薄弱、公共服務匱乏的偏遠山村遷入了生活有保障、就業有門路的現代化小區和幸福新村。貧困戶從前不敢想的生活如今變為了現實,以前只有城市人能享受的生活設施搬進了自己家中,充分彰顯了我市易地扶貧搬遷成效,加快新型城鎮化建設的步伐。
立足風貌管控,重在搬得出
我市在異地搬遷中高度重視安置點設計和建筑風貌管控。按照“村莊規劃建設要聽取群眾意見,不能建成排排坐的‘兵營’”的要求,注重項目建筑內部結構和外部風貌設計管理,尊重地域文化傳統和群眾生產生活習慣,突出實用美觀,彰顯建筑風格,拒絕千篇一律。依托自然生態,保留鄉村特色風貌,建造山水相依的特色居民安置區。3年多以來,我市通過合理規劃選址,結合區域特點,聘請專業單位設計,建成了大盂村、泥屯鎮區、楊家井3個現代化綜合小區,完善了瑞澤苑、御景苑、麗澤苑、城西4個已建設小區的外觀風貌,打造了安塘村、鄯都村、羊圈溝新村、石槽陽坡新村、西溝新村等13個極具特色的安置新村。
完善社區配套,意在穩得住
能不能讓搬遷群眾在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小區里住得舒心、住得習慣,把搬遷群眾從村民引導成為居民是穩得住的關鍵。我市嚴守“人均住房建設面積不超25平方米”“戶均自籌不超1萬元,人均自籌不超3000元”的政策紅線,合理規劃選址,新建7個城鎮社區和13個安置新村,為2478戶搬遷戶解決住房需求。嚴格對標“三保障”指標,按照“缺什么、補什么”的原則,為全部安置新區配套完善了水、電、暖、路、廁、垃圾收運點和污水處理設施等基礎設施,規模以上集中安置區必須做到“五通六有”(“五通”即通水、通電、通路、通電視、通網絡,“六有”即有活動廣場、購物點、衛生室、文化站、垃圾收運點、污水處理設施);農村安置點持續開展“三清五改五化”(三清:清垃圾、清塘溝、清畜禽糞污;五改:改水、改電、改煤、改廁、改不良習慣;五化:綠化、硬化、亮化、美化、香化)專項整治,把安置區建設成生態秀美、文明和諧、宜居宜業的美麗家園。8個城鎮安置點統一安排至所在城鎮學校就近入學,此外依托陽曲縣首邑學校及婁煩縣第三實驗中學等寄宿制學校有效解決農村安置點搬遷群眾子女就學問題。同時,大力推進“并村簡干提薪招才建制”,選好配齊基層組織當家人,從高校畢業生、農民工、退伍軍人、機關事業單位優秀黨員中培養選拔了一批優秀村干部,在城鎮安置區成立業主委員會,在行政村安置點優化了村“兩委”班子,在自然村安置點健全了行政村原有“兩委”班子基礎上的基層小組。在城鎮安置區配套戶籍管理、就業、就學、就醫、社保和法律咨詢等公共服務窗口,為搬遷群眾提供“一站式”服務;通過安置區設立的警務室、執勤點,強化了當地社會治安綜合防控,為該區域創造了安全放心的生活環境。
加強產業就業保障做到能致富
我市認真貫徹習總書記“通過扶持發展特色產業,實現就地脫貧”的重要指示,瞄準陽曲縣有機旱作農業示范區建設和婁煩縣有機綠色生態農業發展,蹚出了“龍頭帶基地、基地聯農戶”的增產增收新路徑,著力培育以“陽曲小米”“婁煩山藥蛋”為主的綠色農產品品牌,推動健康養殖、設施蔬菜、脫毒種薯等特色產業快速發展。大力發展扶貧車間,積極推進現有企業、合作社向扶貧車間轉化認定工作,構建利益聯結機制。通過鞏固提升光伏產業,合理分配收益,實現了搬遷貧困戶全覆蓋。其中,陽曲縣大力實施“一減五增”工程,重點發展“10萬畝有機旱作谷子、10萬畝干鮮果經濟林、10萬畝中藥材花卉、10萬畝綠色蔬菜”,持續開展“回村踏青、回村采摘、回村避暑、回村過年”鄉村旅游系列活動,成立了10個“幫扶帶動搬遷戶示范單位”。婁煩縣以“一縣一業”“一村一品一主體”為抓手,圍繞中藥材、優質食用菌、綠色蔬菜、油用牡丹、櫻桃西梅沙棘、功能小雜糧、特色養殖七個特色產業,延伸產業鏈、提升價值鏈、構建脫貧鏈。結合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培訓、組織勞務輸出及公益性崗位托底安置,全市搬遷人口基本實現有勞動能力者,每戶一人就業。
補齊短板弱項,實現可持續
在搬遷貧困人口已實現“搬得出”,保證“穩得住”,規劃“能致富”路徑后,我市正聚焦目前存在的短板弱項,全力施策,積極探索“可持續”方法,全面提升脫貧攻堅的質量和成色,為我市脫貧鞏固提升有效銜接鄉村振興奠定堅實基礎。
根據《太原市關于做好易地扶貧搬遷后續扶持工作的實施方案》要求,我市將穩步推進特色種植業、健康養殖業、農產品加工業、高效便捷流通業、鄉村旅游業及光伏產業的基礎上,針對農村安置區,產業規模小,支撐群眾致富能力不足,帶動群眾就業能力有限的現狀,著力扶持發展一批經濟效益好,發展前景廣闊的特色產業,形成集中連片的規?;a業區,有效支撐起當地經濟發展,全面帶動農村居民就業,真正讓老百姓腰包鼓起來。在社區治理方面持續跟進,通過選優配強基層組織干部,全面提升社區綜合治理能力。著力解決部分安置區“綠化不夠,硬化過度”的問題,長期立足于工程質量的維護工作,保證安置區整體優質面貌;盡快打破搬遷群眾與當地居民的隱形壁壘,充分保障二者在看病、上學、社會保障等方面同等的待遇,促進搬遷群眾融入新環境,助力我市新型城鎮化建設。同時,對于“老齡化”現象嚴重的幾個農村安置點,要全面配套老年日間照料中心,要求村“兩委”干部、黨員和駐村工作隊對留守老人開展常態化關懷,特別是孤寡老人要予以重點關照,施行政策兜底保障,有效提升居民幸福指數。還要依托農村優質產業,積極引進人才,鼓勵年輕人回村就業,逐步降低“老齡化”比例,穩步增強農村發展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