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石樓小鎮錯落有致、別具特色的青瓦黃墻小樓群。本報記者燕中興攝
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山西時指出,今年是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收官之年。易地搬遷群眾來自不同的村,由過去的分散居住變為集中居住。要加強社區建設和管理,加強社區環境整治,開展鄉村精神文明建設和愛國衛生運動,確保群眾既能住上新居所,又能過上新生活。石樓縣認真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重要指示,千方百計鞏固好脫貧攻堅成果,做好鄉村振興文章,讓鄉親們生活越來越美好。
石樓小鎮不是鎮。它是石樓縣的一處移民搬遷集中安置點。小鎮選址好,創意好,建筑美,有風格,產業就業前景好。
小鎮之韻
石樓,跟那首氣勢磅礴的《沁園春·雪》是連在一起的。1936年,紅軍東征到此,毛主席留下了這篇膾炙人口的佳作。石樓古稱沚國,春秋為屈邑,是晉獻公兒子的封地。山西博物院“鎮館之寶”龍形觥就出土于此。距離縣城東南1.6公里,是一處商周文化遺址,相傳是姜子牙封神的地方。作為一處深厚而優美的人文和自然所在,如今,這里正在發生著深刻的變化。一座清新的小鎮拔地而起,名曰“石樓小鎮”。
鳥瞰小鎮,陰陽魚狀的八卦圖地勢,錯落有致而別具特色的青瓦黃墻小樓群,掩映在綠樹繁花叢中。3000多名石樓百姓成了這方寶地的主人,使這盛名之地頓時生機盎然。
用石樓縣縣委書記油曉峰的話說:“扶貧搬遷不僅僅是讓老百姓換個地方住,而是要保證住得舒適,住得舒心。而且要搬得出、穩得住、能發展,而不能為了搬遷而搬遷,為了任務而搬遷。”
不做第一,只做唯一。縣里多次組織干部和專家團隊因陋就簡、風餐露宿,赴安徽、福建等地考察。最后形成現在獨特的建筑風格。沒有現成的樣本,完全是一次艱苦的創作。
小鎮規劃占地460畝,總投資3.9億元。目前一期安居工程已經完成,安置移民976戶3105口人。
走進石樓小鎮,但見參觀訪問的、徒步運動的、尋訪古跡的、春游踏青的、攝影繪畫的絡繹不絕……
小鎮小樓,或二層或四層,或徽派或川派,或晉北特色或兼而有之。71棟小樓,沒有兩個是完全相同的。用老百姓的話說,家里養只貓,都不會走錯回家的路。
石樓小鎮文化創意總策劃、呂梁市記協主席劉向東從始至終參與了石樓小鎮的創意、規劃和設計。他說,石樓小鎮始終堅守兩個定位:一是文化立意,把上古先賢姜子牙和封神文化確定為小鎮的文旅主題和文化品牌;二是規劃與建筑,以“傳承建筑文脈”的設計理念,集中展示多元化的中國建筑風貌,通過重新思考創作,注重實用性,實現規劃設計上的創新。依山就勢、和諧的排列組合,實現效果上的個性特征。
對于這座正在崛起的文旅小鎮,當地人信心十足:福建看土樓,山西看石樓。
新居民們
費孝通先生的《鄉土中國》認為,鄉土社會是熟人之間的社會,是每個生活成員之間相互了解的社會。故土難離,故人難分……這一切,構成了中國基層社會的鄉土本色。
石樓小鎮整村搬遷,集中安置,保持了原來的村落文化生態。從一個村里搬出來,又住到一個小區,成了鄰居,又在一起上班,大家伙兒格外高興。
我們訪問了一戶人家。門上的大紅對聯還在洋溢著春節的喜氣:跟黨走搬進溫馨小區,遷新居告別窮山僻壤。
男主人叫宋俊喜。他說,他家花了7000塊錢就住進70平方米的新房子。“我今年六十幾歲了,一輩子沒住過個好房子。全憑黨的好政策,給我分了一套新房子。物業上給了一份工作,打掃衛生一個月1500元。老婆在廠子里做工,每個月3000元左右,老婆老漢加起來,每月4000多塊,夠花了。”
石樓縣移民中心負責人劉奮升介紹,按照保障房原則和村民生活習慣,結合村民自籌能力與標準,規劃建設人均不超25平方米的5種戶型房,滿足不同家庭的需求。
記者見到搬遷戶溫海勝,瘦高而精神,面目和善:“我家去年喜事多,一是孩子考上了大學,二是喬遷新居。”他說兩個孩子上學陪讀10年,先是在鄉里縣城租房10年,花費很大不說,還受罪。這下有了新房子,不用再流浪了。
實踐證明,只要是真心為老百姓操心的事,老百姓都很擁護。主管移民工作的副縣長解利新對此深有感觸:“七百座墳頭一年遷完,太不容易了。”
結合縣城北擴的建設思路,石樓小鎮高標準配套基礎設施,推動與縣城建設融合。“水、電、暖、公交同步配套,地下實現了雨污分流。”石樓縣住建局副局長張國軍介紹說。
記者在現場看到,小區東邊的坡臺上,配套的小學和幼兒園工程建設正酣。商周文化廣場、姜子牙封神臺、農耕文化園、停車場……配套工程相繼開工建設。
五公里就業圈
建好了,住好了,老百姓干什么?這是人們關心的話題。
石樓縣把移民安置和產業布局以及未來發展通盤考慮,科學布局后續產業,實施移民點合作組織和農村土地托管組織、扶貧車間與產業園區“三個全覆蓋”,近千戶移民家庭確保每戶一人穩定就業。
石樓小鎮物業管理的300個崗位用于搬遷戶就業。小區3個扶貧車間,按工計酬,搬遷戶靈活掌握上班時間。
在樹德食品公司的扶貧車間,記者看到,10多位穿著工服的老年人在加工“棗夾核桃”。“按量計酬,一天能掙40元。”花甲老漢馬來斌笑著說。
移居小鎮以后,村里的土地怎么辦?石樓的辦法是用“黨支部+合作社”的方式,托管農民土地。
45歲的溫海勝說,他家在村里40畝棗林地費工費時,收入微薄,年成不好時還賠錢,多年來日子過得艱難。現在把承包地交給村里的合作社托管,保證年年有收成。去年他專心打工純收入5萬元,苦日子總算熬出頭了。
日前,縣里已經與浙江小商品市場達成合作意向,以安置點扶貧車間為依托,拓寬長期的就業渠道。同時,在石樓小鎮東的山上開發1000畝農業生態園,搬遷戶增收的同時能找回農村的感覺。當地人把安置點的產業布局形象地稱為“五公里就業圈”。
石樓縣縣長陳浩告訴記者,石樓小鎮的目標,就是激活紅軍東征紀念館、黃河第一灣、毛主席路居地、棋盤山、永由古槐等旅游資源,建成輻射周邊縣市的全域旅游集散中心,成為黃土高原上的一座文化地標。規劃的預留地塊正在招商引資,用市場杠桿撬動經濟發展。
“石樓小鎮建成旅游區,游客多了,我們不出門就能掙到錢。”溫海勝最近整修門面,準備開個商店,期待文旅小鎮紅火的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