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經歷了一段“出門活動變少、在家飲食變好”的“抗疫期”后,許多人防住了病毒卻沒防住脂肪,體重不斷增加,連忙進行體育鍛煉,卻又因為突如其來的“報復性鍛煉”受傷了……當國內疫情防控逐漸常態化,我們應如何安全、科學地鍛煉呢?
1循序漸進鍛煉避免急性損傷
何為“報復性鍛煉”?為什么“報復性鍛煉”容易使人受傷呢?
簡單來說,受此次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許多人在一段時間內減少了運動,長期宅在家中,身體的運動機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此時,短期內進行大強度的訓練,就屬于“報復性鍛煉”。
這種鍛煉對于已經慢下來的身體,是突如其來的強刺激,很容易造成骨肌肉系統的急性損傷。
所以,建議大家在休息一段時間后重拾鍛煉時,一定要循序漸進,制訂可執行的、合理的運動計劃,讓身體有一個接受和緩沖過程,慢慢增加鍛煉強度和時間,以免受傷。
2不同風險等級地區鍛煉方法各有不同
根據常態化疫情防控要求,各地會根據本地疫情變化精準確定風險等級和相應級別標準。低風險區域的朋友們可以自由進行戶外活動,但還是應該盡量避免前往人員聚集區,避免使用公共健身器械。佩戴口罩會影響呼吸功能,額外增加心肺負擔,所以戴口罩時不要進行劇烈運動。
中、高風險區域的朋友如果進行戶外鍛煉的話,除了避免聚集和避免共用器械外,建議佩戴口罩進行相對溫和的鍛煉,比如快走、騎自行車等。如果運動過程中出現心慌、胸悶、憋氣、頭暈等癥狀,要及時休息,也可前往人員稀少的開闊地摘除口罩,以改善呼吸。
3居家鍛煉注意千萬別穿拖鞋
其實,居家鍛煉也是不錯的選擇。但要注意以下幾點——
第一,注意房間通風和散熱,穿戴好運動裝備,尤其注意不要穿著拖鞋做運動。
第二,根據場地大小選擇適宜的運動方式,運動強度以第二天不覺得疲憊為宜。
第三,能堅持下來的才是好運動。對于大多數人而言,鍛煉多是為了身體健康,因此不要給自己定太高要求,重在能夠完成。
第四,居家鍛煉要注意時間和方式,不要影響鄰里日常生活。
4運動受傷后別馬上按摩需制動、冷敷、加壓、抬高
做運動就有受傷的風險,運動前做好足夠的準備熱身,若有運動損傷,受傷早期處理牢記四大原則——
制動受傷之后,首先就是要限制受傷部位的活動,不可帶傷運動。切忌在受傷后進行按摩揉搓,因為受傷早期按摩會進一步加重損傷,不利于愈合。
冷敷冷敷有止痛、消腫的功效,越早開始,效果越好。一般冷敷要在受傷部位能耐受的程度下每天進行多次,每次20分鐘左右,直到傷后3天。冷敷用的冰袋可以在家制作,方法是在塑料袋中按照1比1的比例裝入冰塊和自來水,在冰塊快融盡的時候更換。如果太冷無法耐受,可在冰袋下襯墊毛巾。注意不要讓冰塊直接接觸皮膚,避免造成凍傷。加壓受傷部位加壓包扎和抬高有利于減少內出血,可減輕腫脹疼痛。佩戴彈性護具既有制動作用,又有加壓作用,是很好的治療措施。
抬高包扎后將受傷肢體抬高,前臂可懸吊于胸前,下肢可放在椅子等物品上,以減輕腫痛。
在受傷初期的兩三天時間,不要使用任何“活血化瘀”的藥物,因為損傷都伴隨著毛細血管破裂出血,過早“活血化瘀”會加重局部隱性出血,造成大片的青紫和腫脹。
一般損傷在3天之后會逐漸穩定下來,此時如果腫痛不再繼續加重,可逐漸開始局部熱敷,并配合使用藥物來促進腫脹吸收。如果自行治療1周,傷情仍不見明顯好轉,需要及時前往醫院就診。
如果受傷時聽到或感到肢體異響,或傷后出現劇烈疼痛、肢體嚴重腫脹、皮下大片青紫、肢體畸形、關節無法活動、無法負重行走等表現,往往提示損傷較重。此時,在完成緊急處置后,需盡快前往正規醫療機構就診,明確是否需要進一步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