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的古交正值農閑時節,可在原相鄉寺行村冀小平負責的達盛源種植專業合作社的食用菌大棚里卻異常忙碌。走進一個正在生產的大棚里,一垛垛碼成一米多高的菌包盡收眼底,菌包上,已經長出了不少蘑菇,幾名工人正忙著采收、分級;另一邊的車間里,六七名工人正在緊張制作菌包,一派繁忙。

就在合作社旁,在建的兩座溫室大棚即將完工,這是今年開始建設的村集體經濟股份合作社蘑菇種植項目,預計秋后可開始生產。作為村委會主任的冀小平帶頭以10畝地入股,又憑著八年種植食用菌的成熟技術免費指導項目運作。近幾年,冀小平帶動附近村民大力發展食用菌規模化種植,共同走上了致富奔小康之路。
寺行村距離市區20公里,全村有195戶、467人,村集體所有土地2100畝,耕地面積453畝。具有交通便利、可利用土地資源較為豐富的優勢。2012年11月,從事采礦的冀小平適時轉型回到村里,成立了古交市達盛源種植專業合作社,八年來,靠著能吃苦、敢創新,在市、鄉兩級的引導和相關政策扶持下,冀小平帶領5戶社員引進新技術、新品種,建起7座溫室、3個大棚,利用棉籽殼、玉米芯、麥麩、豆苞及林副產品樹枝等種植平菇,月平均銷售2萬多斤,年利潤可達70萬元。此外,還拓展種植苗木300萬株,綠化荒山1千余畝。生產后的食用菌基質再還田,可增加土壤肥力,實現生物質能源的循環利用和生物質生產的低碳發展。合作社以“企業+合作社+基地+農戶”的形式,讓村民真正實現了增收、致富,同時也帶動了周邊村莊的共同富裕。村民張新云今年48歲了,多年來一直在合作社工作,粗算了一下,她在家門口掙到了20萬元的工資收入。合作社常年可提供十余個工作崗位,最多時需要十七、八人。

拿著剛剛采摘下來的平菇,冀小平介紹說,“咱們的平菇原料用得都是最好的,比如豆苞直接就用得是黃豆粉了,雖然成本高了,但出菇品相好、產量高、質量強,就是靠過硬的品質,咱的平菇暢銷古交、太原各大超市和菜市場。”雖然近期平菇價格不高,只能賣到每斤3元或2.5元,基本微利或持平,但他有信心下半年會有一個價格上揚,目前5個溫室大棚里有60多萬株菌棒蓄勢待發,至年底除一個大棚空出流轉外,9個溫室大棚都會全部裝滿持續出菇。
寺行村支部書記衛忠負責村集體經濟股份合作社蘑菇種植項目,他說,產業興旺是保障村民增收的“穩定器”、實現鄉村振興的“助推劑”。就是有達盛源種植專業合作社可借鑒的成功模式,有冀小平這樣成熟的技術人才,我們村爭取到了市里50萬元的集體經濟扶持資金,再通過村民入股集資10萬元,可完成建設兩座共1200平方米的溫室大棚進行蘑菇種植。按當前價格測算,兩座溫室年純收入可達24萬元。這就是我們找準的“造血”“藥方子”。“下一步我們將帶領村民外出學習技術,將食用菌生產基地打造成培育、加工、銷售一體的新型企業,讓每一個出不了遠門的村民在附近就能實現就業。相信定會蹚出一條奔小康的新路子。”衛忠信心滿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