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拉桿箱上班的“大專家”
余少卿教授是上海同濟大學附屬同濟醫院耳鼻咽喉頭頸外科主任,醫學博士后,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在全國鼻微創外科領域有學科特色。6月6日,他的名醫工作室正式在太原市人民醫院落戶,每月他都會來人民醫院坐診、手術。7月11日,是他第二次太原出診。早上8點整,余教授收拾好行李,退了酒店房間,提著拉桿箱走進人民醫院。因為修路,車子要繞一個大圈才能到酒店。為了節省時間,余教授執意不讓派車來接,他對科主任王海燕說:“我和你一樣都是到人民醫院上班來的,路不遠自己去就好了,不用那么麻煩,病人還等著呢?!边@樣的大專家還真是少見。

患者心中的“福星”
李先生今年69歲,是太原某事業單位的退休干部,雙側鼻塞10多年,膿涕,頭悶頭痛,嗅覺減退,并引發高血壓,各種方法都降不下來,疫情期間又發生了面癱,非常痛苦。因為鼻塞頭痛,李先生長期鼻噴各種藥,得病亂投醫,錢不知道花了多少,鼻炎卻越來越嚴重。李先生的孩子在深圳工作,多次要接他去深圳看病,卻因為路途遙遠,南北方不適應無法實現,他的鼻竇炎一拖就是大半年。

一天,他在朋友圈里得知太原市人民醫院請來一位上海的耳鼻喉科大專家,還成立了名醫工作室,定期來出診、手術,他馬上來到人民醫院找到王海燕主任咨詢,并毫不猶豫辦理了住院手續。6月6日上午10:00,上海同濟醫院耳鼻喉科余少卿教授準時出現在手術室,為李先生行雙側鼻腔腫物切除術,雙篩竇、上頜竇、額竇開放,右側蝶竇開放,雙側下鼻甲低溫等離子射頻消融手術,手術范圍很大,步驟復雜,需要精湛的技術和足夠的細心和耐心。無獨有偶,李先生的親弟弟和他的癥狀如出一轍。7月11日,已經出院的李先生領著他的弟弟來找余教授,患者鼻腔腫物已深達顱底,波及眼眶內側壁,手術的復雜程度和難度可想而知。通過“余少卿名醫工作室”專家團隊共同努力,兄弟倆的手術都非常成功,現已康復出院。他們激動地說:“感謝人民醫院,感謝余教授!遇到他是我們的幸運,他真是我們兄弟的福星啊.......”

還有一位張先生,聲音嘶啞四個月,經多家省內三甲醫院診療,確診為喉癌。他的兒子在微信上看到太原市人民醫院有“上海同濟醫院余少卿教授名醫工作室”,馬上來到醫院,找到耳鼻喉科王海燕主任,王主任了解了患者的情況后,立即與上海同濟醫院耳鼻喉科專家進行了線上云會診,將相關檢查資料發送給余教授,得到了余教授的回復:可以手術!7月11日上午9:00,手術開始。這臺手術的最大難點是既要完整切除癌腫,又要盡可能做到喉功能重建,這在手術級別中屬于四級+手術,難度非常大,風險高,更是填補太原市人民醫院耳鼻喉科的手術空白。手術一直持續到下午14:30分,5個半小時下來,余教授才輕輕地說:大家辛苦了!但最讓他欣慰的是:手術成功,患者安全。簡單地吃了口盒飯,他又匆匆走進手術室開始下一臺手術。他常說的一句話就是:“我們辛苦一點不要緊,病人不能等的!”

海燕眼中的“老余”

大醫風范,唯有情懷最動人。余少卿教授是耳鼻喉科主任王海燕在上海同濟醫院進修時跟隨的導師,余教授對技術的精益求精,對病人的關懷備至,對同事的謙和友善都讓她深感欽佩。在同濟醫院耳鼻喉科,大家都親切地稱他“老余”。上海的“老余”來到太原,就成了太原的“老余”,干完活兒,他會和海燕同事們一起盤腿兒聊天兒,大碗兒吃面,見縫插針地給大家講手術技巧,一遍遍叮囑術后護理要點。

余教授就是這樣,日復一日地默默工作在病人需要他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