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學禮、無以立”。兩千多年前,孔子就將“禮”當作人活在世上的根本。倉廩實則知禮儀,如今,生活富裕了,每一個人都應該有更高的文明素養,特別要注重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細節。咳嗽、打噴嚏本是一種正常的生理或病理反應,人人避免不了,但在公共場所和人員密集的地方,肆意地咳嗽、打噴嚏,就是不衛生、不文明的行為。我們應該通過咳嗽、打噴嚏掩口鼻等文明行為杜絕不文明。
有改善需提高
連日來,記者走訪飯店、醫院、車站、超市等公共場所發現,創建全國文明城市以來,在公共場所咳嗽、打噴嚏時,多數市民會自覺用手掩住口鼻,但也有些人無視環境和他人,不做任何防護地咳嗽、打噴嚏,任由其飛沫肆意噴射。
今年,新冠病毒肆虐全球。眾所周知,新冠肺炎是傳染性超強的呼吸道傳染病。咳嗽和打噴嚏很容易引發病毒和細菌的傳播。經歷此次疫情,人們更加注意公共場所的衛生習慣。在辦公室,多數人咳嗽、打噴嚏時,再也不像以前那樣“氣吞河山”,總要用手或找些紙巾遮擋。在醫院,無論是醫務工作者,還是患者都佩戴口罩,咳嗽、打噴嚏也有口罩遮擋……
目前處于疫情防控的特殊時期,公共場合的每一聲咳嗽、打噴嚏都極易引起他人側目。“前兩天,我在一個飯店吃午飯,鄰桌一男子可能吃飯過急,嗆著了,咳嗽起來。那男子張著大嘴‘咳、咳、咳’,唾沫飛濺。”陳女士說:“當時我就祈禱這個人一定要健康,沒有感染新冠病毒,否則在這里吃飯的食客都要遭殃啦!”
超市冷凍食品柜前,一女子雖戴著口罩,但鼻子露在外面,她打開冷柜挑選冷凍食品,突然“阿嚏、阿嚏”地打起噴嚏。其他顧客向她投來厭惡的目光,紛紛躲閃一邊、戴好口罩。
全民行動抵制不文明
市衛健委疾控科的科長郝瑞崗表示,人在咳嗽、打噴嚏時會噴出大量飛沫,很多病毒就是通過這些飛沫傳播出去的。如果咳嗽、打噴嚏時不加遮掩,飛沫中還含有致病的病毒,就有可能將病毒傳播給周圍的人。掩口鼻可以防止咳嗽、打噴嚏時噴射的飛沫灑在他人身上,掩口鼻后要及時洗手。特別是對已經出現感冒癥狀的市民,更應該加強防護措施。口罩是預防呼吸道傳染病的重要防線,可以降低飛沫量和噴射速度,有效降低病毒感染風險。
為了更好地抵制咳嗽、打噴嚏不掩口鼻的不文明現象,市衛健委發出倡議,鼓勵市民開展衛生清潔行動,將愛國衛生運動引向深入。我市通過專欄、板報、宣傳單、標語等形式,對咳嗽、打噴嚏掩口鼻進行廣泛宣傳,積極營造抵制陋習的社會氛圍。小店區開展“不文明行為隨手拍”活動,通過全民參與,對不文明行為進行曝光、監督,倒逼問題整改。小店區創城辦每月會拿出5000元對拍攝者予以獎勵。
正確措施保護你我
如何正確地在咳嗽或打噴嚏時,掩住口鼻?很多人都已經有此意識,但做法不一定正確。市衛健委健康促進科科長王新介紹,首先,無論你是不是患者,咳嗽或打噴嚏時一定不要沖著別人,可以背轉過頭,用餐巾紙、手絹捂住口、鼻部,隨后將紙巾扔進分類垃圾桶,或將手絹用肥皂和流動的清水清洗干凈后再使用。其次,如一時來不及取餐巾紙,可采取“袖口遮擋法”,即用手肘、上臂內側或衣領內側等部位遮掩住口鼻部,同樣可以防止唾沫飛濺。最后,生病尤其是患有呼吸道疾病的市民,除了注意正確的咳嗽和打噴嚏外,還需要戴上口罩,和他人保持至少1米以上的安全距離,減少傳染他人的幾率。讓我們行動起來,從你我做起,從現在做起,倡導“社交場合講禮儀,咳嗽、打噴嚏掩口鼻”,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共筑龍城文明健康新風尚。
短評
文明的基石就是“你我他”
一座城市的文明程度不在于有多少高樓大廈,而是城市中每一個成員不經意間的一個小行為、小動作。這個不經意也許是對待陌生人的一個笑容,也許是黃線外及時站定的腳,也許是咳嗽、打噴嚏時掩住口鼻的手。這些都是奠定城市文明的基石。文明不會從天而降,也不是轉瞬即成,而是每一個人日常生活中的不斷培養。這需要政府部門的大力倡導、媒體的廣泛宣傳、執法部門的強力干預。讓我們共同攜手,做文明人,行文明事。